-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信息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反映了老子主张历史倒退;“省刑罚,薄赋敛”“修其孝悌忠信”是儒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要在中央”“圣人执要”体现了法家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①处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②处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提示】 (1)老子: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孟子:实行仁政。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真题典例] (2014·海南高考·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答案】 D [归纳拓展]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要点二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从史料二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从两个中心句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从时代背景可以理解孔子的政治抱负。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王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无敌”反映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史料信息“省刑罚,薄税敛”“彼夺其民时,使不得……”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措施。 【提示】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继承发展:提出仁政思想。 主张:让农民有地可种,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真题典例] (2015·全国卷Ⅱ·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由题干可知,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和对君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氮及其化合物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原子结构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讲义岳麓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岳麓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原电池化学电源讲义新人教版.ppt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05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讲义岳麓版.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4宋明理学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5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八单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整合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3.15.4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3.15.4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讲义.ppt
-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3.14.40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义.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