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 《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 请你用 “好个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课堂小结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苍茫天地独品孤寂, 孤独世界-------?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一、导入新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只言秋萧索, 绣出西湖三四峰 ——杨万里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淮河镇中心学校 何步月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寄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三、基本情况了解 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崇祯 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我能读得准: (gēng) (gèng) (qiǎng) (chóng ) (zhēn)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我能分辨得清: 1、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2、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3、白: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 (全) (一道) (这) (判断动词,是) (白色) (酒杯) 四、整体感知 痴:傻、笨、举止异常 1、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字斟句酌品痴行 2、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行?(结合原文句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更定矣” “独往湖心亭看雪” 3、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个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身临其境赏痴景 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读出气势和情感。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字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身临其境赏痴景 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读出气势和情感。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知人论世悟痴情 2.请你在这样_____的人间加上词语。(有此雅兴的人) 1.亭上人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 3.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 骇骇为野人。”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 《陶庵梦忆·序》 ) 本资料来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