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提高欣赏、背诵诗歌的能力;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来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激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引导学生完整领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想像丰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王建、苏轼和艾青的相关资料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一定凝望过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吧!又白又圆又大的月亮使你想到了什么?是小时候听的神话“嫦娥奔月”,还是长大以后渐渐滋生的“月圆人团圆”的情怀?你想不想了解在诗人的笔下,中秋节又是怎样一幅景象?让我们吟唱着《水调歌头》去《十五夜望月》,感悟那《我的思念是圆的》思想感情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首先,我们来学第一首诗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三、深入课文 1.领会诗歌的意思 赏析: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体味诗歌的意境 借景抒情: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3.揣摩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 4.理解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5.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2)试分析。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3)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6.小结: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四、指导朗读 (1)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2)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3)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五、练习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十五夜望月》。 2.说说从《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字词理解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归去:回到天上去。 (4)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5)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6)弄清影:意思是

文档评论(0)

k35w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