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汉服基础知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基础知识 一.“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 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左传·定公十年》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二.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现代,华夏民族所着的、具有华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民族和国家概念没有明确的古代,一般作 为与中华文明周边地区的“胡服”相对的词使用。 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朝汉服参加获国际小姐选美,一举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 2004年,一场属于汉族人的“汉服复兴运动”,由大学生们发起,随即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起来!时至今日,已有10万发烧友参与!? 汉服运动的支持者则认为汉服是中国 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纪中叶)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体系。 如果以服装体系而言,汉服是上溯炎黄,下至明朝,以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汉服”早期特点是交领、右衽,由于技术缘故而用绳带系结。但发展到明代后期开始大量使用钮扣。 汉服支持者认为明代对襟服装为未满化的汉服,多为常服样式。明制礼服如衮冕,皮弁服,翟衣等等均为交领右衽,符合汉服基本特征。 但反对者指出明朝后期大量使用纽扣,现存世大量万历后期文献图片资料(例如定陵博物馆藏品,河北昭化寺明代壁画中市井人物图等)纽扣的普及是毫无疑问的。 什么是“右衽”? 汉服的领子一定要右边在下,这叫“右衽” 。 汉族的服饰,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中衣和下裙穿法 一.中衣穿法(襦裙的上儒也是一样的穿法 套上衣服, 先系左边的两条带子, 再系右边的两条带子。 2.先系内,再系外 3.整理一下领子和肩膀~ 二.下裙穿法: 其实和上衣雷同,也是先系左边的带子,再把裙子围起来,系住外面的带子。 绕~ 系~ 继续系 OK 曲裾襦裙等的 穿着步骤详解 中衣下裙穿 好后就开始穿外 面的曲裾了。 套上曲裾,和 中衣穿法一 样,先系左边 的带子,再把 裙裾围绕腰部 缠绕,系住末 尾的带子,最 后系好腰封. 绕 系上 OK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