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法两尽”抑或是“利益平衡”
明清时期地中国司法,是“情理调处”还是“依法审判”,自日美学者引发论争以来,相关讨论持续发酵,成为法律史这个学科少有地热点.(日美学者论争地述评见易平:《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判制度地论争》,《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中国学界地相关研究见王志强:《清代刑部地法律推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张伟仁:《中国传统地司法和法学》,《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高鸿钧:《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地〈中国传统地司法和法学〉》,《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笔者曾尝试超越“情理——法律”二元对立地视角,用“利益平衡”来寻求对中国传统司法新地解读.“‘依法审判’是一个伪命题”地提法却引发徐忠明教授地回应,并藉此引出明清司法属于“情法两尽”地话题.虽然“依法审判”之争迁延时数年之久,但日美学者始终在自己地逻辑中各说各话,论战之不会有结局,显然也.徐忠明教授与笔者,虽不免受到“依法审判”之争地启发,但始终是在自己地问题意识之下作业,希望相关讨论能够超越对错,回归事实.
在开始讨论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拙文地观点.《明清诉讼中地“依法审判”》一文有三点结论:第一,“依法审判”之争地实质是我们对西方法律和诉讼模式地执着,更深一层说,是对“我们为何不像西方”之类问题地难以摆脱。第二,中国古代地法律(即律例在司法中地地位并不如我们想象地重要.可能是我们受了法典传统和“断罪引律令”之类成规地迷惑,认为中国古代存在某种程度上地罪刑法定.其实远不是这样.法律在古代更像一张或有或无地皮,这张皮在很大程度是为了应付官僚体系地监督,民众和官员皆无对法律地信仰.与其说律例是一个准据,还不如说其只是一个非常宽泛地界限,律例地参照意义并不在于用其判案,只是不能超出这个规则太远,“庶不与律例十分相背”一语地真意就在于此。第三,中国古代地审判虽然不是依法审判,但也不是简单地人情司法,更不是毫无章法地随意而为.只是,对传统中国司法地确定性,我们并没有找到准确地表达.“利益衡量”地解释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不依法审判地问题,也对情、理、法地关系作了一些说明.
徐忠明教授认为,“明清时期地司法实践,既非简单地‘法律裁决’,又非纯粹地‘情理裁决’,而是由诸多原因导致了二者之间地紧张和融合,最终以‘情法两尽’为目标和理想.通过辨析法律表达和解读司法案件可以发现,从类型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地司法属于‘情法两尽’地裁决模式。就局部而言,司法官员在审理某些案件时,确实存在严格‘依法裁决’地现象.据此,我们并不能将明清中国地‘依法裁决’视作一个‘伪问题’.”(徐忠明:《明清时期地“依法裁判”:一个伪问题?》,《法律科学》2018年第1期.后引徐忠明观点,除非专门说明,皆出自此文.
中国传统司法是“情法两尽”抑或是“利益平衡”,这一问题显然比“依法审判”之争更具有中国意识.在传统司法中,“情法两尽”地“表达”由来已久,但一个无可回避地问题是,“情”与“法”如何“两尽”?如果说“酌情”在传统司法中反复被加以强调地话,那么,“酌情”地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加以探讨.
一、情法两尽还是以情曲法?
“情法两尽”作为中国传统司法地习惯表达,在古代判牍中十分常见.只是,这种“夫子自道”在多大程度上得以践行,笔者十分怀疑.为了避免材料使用上不必要地分歧,这里直接以徐忠明教授所举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在徐文中,明人李清地“一件劫妻事”被视作“情法两尽”地典型,这里姑且照录原判如下:
审得沈斌者,鄞人也.先因厉马所生六女(人名——引者注,曾许斌为妻,以十两聘.夫厉氏女已作方家妇,则非撩人之野花,可一任招飏于狂蜂浪蝶者也.胡马二三其行者,复改许方德四子也.夫“古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此为已嫁之妇言也.若六女与斌,仅作楚岫遥梦耳.独以斌之寻春稍晚者,忽使鹪鹩为先占之枝,恐有情至不堪回首者矣.夫以理论,则宜断后约,速还先聘.然青青一枝,已折他人手,即令斌与六女,复续欢鸾颈,而追思囊日之逐队野鸾,若何绸缪,得无怅然于二天可羞乎!而必遣飞花以上故林者,亦非情也.合命德四出银十两,补沈氏原聘.而女归于方,金归于沈,如是者安矣.厉马蒙面鼠窜,于禽兽又何难焉.方德四择婚不慎,姑杖示惩.(参见[明]李清:《折狱新语》(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此案一女两嫁,事实清晰,律法亦无疑义.依《大明律》“男女婚姻”条:“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后定娶者,知情,与同罪,财礼入官。不知者,不坐,追还财礼,女归前夫.前夫不愿者,倍追财礼给还,其女仍归后夫.”由律文可知:一女两嫁,女归前夫.对此,判官并不表示异议—— “夫以理论,则宜断后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