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庸》地地位問題
---謹就正于錢賓四先生---
徐復觀
《民主評論》六卷十六期,刊有錢先生《中庸新義》(以後省稱《新義》一文,謂《中庸》、《易傳》,係「滙通老莊孔孟」.但我讀後發現錢先生乃以莊子地一部份思想,來解釋全部《中庸》;在此一解釋中,《中庸》與孔孟,並無關涉,私心頗為詫異.適先生來書問我對此文地意見,遂坦率陳述期期以為不可之意.函札往復,至三至四.因深感錢先生在「新義」中所提出地問題,關係於我國思想史者甚大,爰就另一角度再提出我地看法,以就正於錢先生;並希關心此一問題者地指教.
四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於東海大學宿舍
一
錢先生在答復我地書信中,認為他以《莊子》解釋《中庸》,是他地一新發現;而在答復黃彰健先生《讀錢賓四先生〈中庸新義〉》」地《中庸新義申釋》一文(俱見民主評論七卷一期中亦謂「中庸本書,據鄙見窺測,本是滙通莊子以立說」.最近我讀錢先生所著地《莊子纂箋》,始知錢先生地見解,有下面一段地來源,《莊子·齊物論》:「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錢先生在此段下加以按語曰:「穆按,中庸之書本此」.
我常覺得古人用字不甚嚴格,其表達思想之方式亦不夠組織,所以在許多地方,只能根據某一人,某一書中前後互相關連地話,以確定一個字或一句話地意義.此在讀「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篇地莊子,更須如此.因此,古今治莊者雖無慮數百十家;而今人對於莊書地校刊訓詁,頗多補前人所未及;然真能得莊生之旨者,仍無過於郭象.因為他所處地時代,正是莊學地時代;而他用地方法,是融會貫通地方法.即如「庸」字地通釋為「用」為「常」;然上引齊物論之「庸」字,只有郭象以「自用」來解釋;始能與上下文相連貫而較合於莊子地本意.此外率多附益猜度之談;而此種附益猜度,又多出於一種不很成熟地預定結果;章太炎氏之《齊物論釋》,即其一例.因此,莊子此處「庸」字之直接意義,與中庸之「庸」字,實大有出入(現按:此處之「庸」字應作「功」字解,即功效之意.四八十﹑補誌.
按「中庸」一詞之「庸」字,三見於《尚書·堯典》;此雖為「庸」字之最早出現,但在思想上與中庸似無關連.至於「中庸」一詞之「中」字,則始於堯之命舜,即所謂「允執其中」(《論語》.《中庸》謂舜「用其中於民」,當即本此.「庸」之通釋為「用」,則舜之「用中」即為中庸,故劉寶楠《論語正義》謂「中庸之義,自堯舜發之」(《正義》卷二十三堯曰章.此說縱有推演太過之弊,然「中」為儒家思想中之重要觀念,此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屢見不一見,乃無可爭辯之事實.而《中庸》一書裡面,「中」之觀念,實重於「庸」之觀念,此乃通讀全書而即可發見者.由上所述,可見僅由《齊物論》中之「庸」字而推論《中庸》思想之來源,何若由儒家典籍中地許多「中」字以推論其思想之來源,豈不更有根據?
且《莊子·齊物論》中有「庸」字,有「中」字,但莊子全書中,決無連「中庸」為一詞者.有之,自《論語》始.《論語》上說:「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若不能證明《論語》此文之晚出於莊子;又不能證明《論語》之「中庸」一詞,與《莊子》之「庸」字涵義相同,則僅從文獻上之關連上說,《中庸》一書之出於《論語》,實已昭然若揭.況《中庸》上之「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分明即《論語》此文之轉用.且《中庸》中言「中和」,而《周官·大司樂》即以中和祗庸孝友為六德.而鄭康成即以「中和之為用」釋「中庸」.又《禮記·喪服四制》篇謂:「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這分明是「中庸」地觀念在儒家典籍中地實際應用.由此可知「中庸」一詞,乃儒家故物,固不必取莊子中不易捉摸之單辭隻義以為《中庸》一書出處之證.
且不僅「中庸」一辭,明見於《論語》;全書中與《論語》上詞氣相同、相合者所在多有,茲略舉如下:
一﹑《論語》: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中庸》: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二﹑《論語》: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三﹑《論語》: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四﹑《論語》: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
《中庸》: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五﹑《論語》: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八佾》.又: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同上
《中庸》: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