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输管道下向焊焊接工艺标准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大口径长距离输油(气)管道工程的下向焊接施工。
施工准备
2.1 材料
2.1.1 运至现场的管材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材质复验报告。
2.1.2 焊条应有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焊条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条药皮应完整、厚度均匀、无裂纹、气孔、偏心及凹凸现象。
2.1.3 焊条的烘干,原则上按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若无生产厂家说明书,对纤维素下向焊焊条需烘干至70-80℃,但不得超过100℃,恒温时间为0.5-1h,对低氢下向焊焊条需烘干350-400℃,恒温时间1h,随后存放到100-150℃的恒温箱内,随用随取。
2.2 机具:电焊机、空压机、焊条烘干箱、焊条筒、角向磨光机、触点式测温计、电流表、风速仪、湿温度计、放大镜等。
2.3 作业条件
2.3.1 管材、焊材及其它材料、工具均已齐全,各类仪表均已检验合格。
2.3.2 设备及各种工具进入现场,流动焊条库到位并已正常运行。
2.3.3 焊接工艺评定完成,焊工按《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2.3.4 施工人员、焊接责任人员、质检人员均已到位,技术交底完成。
3、焊接
3.1 坡口型式:
序号
壁厚(mm)δ
坡口角度(a)
钝边(mm)b
间隙(mm)c
1
6-7
550 -650
1.0-1.6
1.0-1.6
2
8-10
550 -650
1.0-1.6
1.5-2.6
3
11-12
550 -650
1.0-1.6
1.5-2.6
a
a
b
b
c
3.2 焊接层、道数
管壁厚度(mm)
焊接层数
6
4
7-8
4-5
9-10
5-6
11-12
6-7
6~7
6~7
10~111
适用于壁厚6~7mm
适用于壁厚10~11mm
适用于壁厚12mm
12
3.3 焊接工艺参数
纤维素型下向焊推荐参数见下表:
项目
焊层
焊条直径(mm)
电流
极性
电流
(A)
电压
(V)
焊接速度mm/min
运条
方式
根焊
3.2
直流反接
70-130
21-30
200-300
直拉
热焊
4.0
直流反接
140-190
28-35
300-400
填充焊
4.8
直流反接
140-220
28-35
300-400
直拉或小振幅摆动
盖面焊
4.8
直流反接
140-200
25-30
250-350
低氢型下向焊推荐参数见下表:
项目
焊层
焊条直径(mm)
电流
极性
电流
(A)
电压
(V)
焊接速度mm/min
运条
方式
根焊
3.2
直流反接
70-120
19-26
100-200
直拉
热焊
4.0
直流反接
160-210
21-30
200-350
填充焊
4.0
直流反接
160-210
21-30
200-350
直拉或小振幅摆动
盖面焊
4.0
直流反接
130-200
21-30
150-300
3.4 焊接工艺要点
3.4.1 从根焊到盖面焊的每层焊道分别由两名焊工负责,每人各负责半个管口;每层焊接完成后均应打磨和检查质量。
3.4.2 管口的预热,根据其材质按规范执行,钢管表面潮湿时应用喷灯烘干。
3.4.3 热焊与根焊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如超过5分钟或其层间温度低于100℃时,需要二次预热。
3.4.4 预热采用乙炔气、喷灯、或电加热方式均可,边预热边用触点式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做好记录。
3.4.5 引弧须在坡口上进行,不得在管子其它表面引弧。
3.4.6 更换焊条重新施焊时,要将前一根焊条收弧处的微裂纹等缺陷打磨掉。
3.4.7 每道焊口焊完后应清除表面飞溅物、熔渣等;相邻两层焊道换焊条接头处应错开20-30mm。
3.4.8 现场切割管口的碰死口作业,可以采用上向焊,但必须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焊工用低氢型焊条施焊,并于当天完成。
3.5 焊缝返修要求
3.5.1 返修前须将缺陷打磨掉,并沿焊道延伸一定长度打磨。
3.5.2 焊前的预热、清渣和热焊程序同正常工序,但预热温度及层间温度要提高20℃以上。
3.5.3 返修工序应由技术较高者担任,以确保返修一次合格。
3.5.4 同一部位的缺陷返修次数不得超过两次,而且第二次返修要有书面保证措施,并由项目焊接负责人签字批准。当超过两次时,必须有超过返修的工艺技术措施,且经施工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批准。
3.5.5 修补后的焊缝部分,必须按相应要求重新进行无损检测,并做好记录。
3.5.6 当焊缝裂纹累计长度大于或等于焊缝长度的8%时,该道焊口必须割掉重焊。
3.5.7 所有修补的焊缝长度均应大于50mm。
4、质量标准
4.1 外观检查
4.1.1 焊缝表面应无裂纹、夹渣、未熔合、气孔等缺陷。
4.1.2 焊缝咬边深度≤0.5mm,在焊缝任何300mm连续长度中,两侧咬边累计长度≤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