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解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篇二】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文档评论(0)

施工方案编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专业从事招投标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资料编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