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与吸收医学课件;消化与吸收;第一节 概述;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平滑肌RP较小(-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此外,静息状态下的Na+少量内流和Cl-的外流也有关。; 慢波电位作用: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
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是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每个慢波电位上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就越大。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 。;一、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50~80mmHg)。
作用:防吸入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4~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5~10mmHg )。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如食团的机械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其舒张;而当食团入胃后,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又加强其收缩。;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二)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 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 动 力:胃的运动。 ;胃内食物;(三)呕吐
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三、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删除)。 ; 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①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这种运动是由于进食时的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②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运动。食糜可在肠段中往返运行,利于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食糜。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平时保持轻微的收缩状态,可: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②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当食物入胃,可引起胃-肠反射,使回肠蠕动增强。当蠕动波快到回肠末端时,回盲括约肌便舒张,约4ml食糜推送入结肠。
回肠的充胀刺激或对回肠粘膜的机械刺激可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回盲括约肌收缩。;四、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二)排便:;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 ;二、胃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