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宋代文学与唐宋散文 第三节 唐宋散文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第三节 唐宋散文
(一)“古文”定义:
唐宋对先秦散文的称呼,其特点为奇行单句、不押韵,与“时文”(六朝骈文: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相对。
(二)基本过程与代表作家:
古文运动分唐与宋两个阶段,历时四百余年,产生巨大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高峰之一。但虽分两个阶段,从性质上来说实为一个整体。其代表作家历来有“唐宋八大家”之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提法出于明初茅坤。但历来有争议,如清代袁枚认为唐占二家太少,苏占三家太多;曾巩更不能与欧阳修、王安石相较。更有人认为:“韩子之文,冠于八家之首而犹屈,子由(苏辙)之文,次于八家之末而犹惭。”(清·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可以说“八大家”的提法不太科学,但已约定俗成。总地来看,最有代表性者是四家:韩、柳、欧、苏(轼)。唐宋各占二家。
(三)基本内容:
(1)唐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发源很早,从周末隋初人们就愈益不满骈文的“丽而淫”,至唐代,从初唐的王勃、陈子昂到韩愈、柳宗元,正式开始了古文运动。韩愈则是唐代古文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旗帜和领袖,他正式提出“古文”的概念,并提出从尧、舜、禹、汤、文、武至周公、孔孟的“道统”,以“道统”继承人自居,以复兴“道统”为己任。
古文运动是对骈文的反动。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骈文(四六句)“意浅而繁”,是“亡国之音”。其次从文学传统来看,由诗化散文(讲格律对仗)发展到形式自由的散文,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骈文愈益成为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桎梏和镣铐,改革文体成为历史与时代的迫切要求。
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运动合而为一,二者互为奥援。古文在形式上承担着复
兴儒学的任务,是儒学的工具和手段;而儒学则借古文以发扬流传。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文”指文体形式与风格。
“道统”——儒家之道(纲常名教——消极)
“道”
与形式相对的内容(即要求言之有物,文章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也即今天所谓“内容决定形式”)
而在具体方法上,韩愈强调独创,“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词必己出”(《樊绍述墓志铭》)
(2)宋代古文运动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走得更远,理学家周敦颐进一步明确提出“文以载道”(《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强调“道”的绝对优先,“文”只是“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对中国古典文化与文学影响深远,被悬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合理:指出“文”与“道”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以载道
不合理:文”只是“道”的工具,文学=哲学或政治思想的工具,忽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容易导致概念化
程颐更是直接排斥文学,有“作文害道”的说法(《遗书》卷十八)
而在具体方法上,与唐代韩愈强调“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不同,宋代周敦颐提出“尽去虚饰”,“辞达而已”(《通书》第二十八章)。因此宋文的优点是平易流畅,但缺点则是“长于议论而欠弘丽”(张戒《岁寒堂诗话》),这可作为对宋文的概评,在这一点上与宋诗有类似之处。
唐文与宋文比较:唐——高山深谷;宋:平原旷野。
欧阳修与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最杰出的两位代表作家,尤以苏轼为高。欧阳修是北宋第一代文坛领袖,作宰相期间,大力扶植新秀,苏轼因而成为他的门生。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苏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袖,亦整个宋代第一人。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对宋代文学包括古文运动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唐宋古文运动至苏轼达到最高峰。
在理论上,苏轼很少象其他古文作家那样强调“文”为“道”服务,具有某种离经叛道的倾向,因此他也就成为朱熹等道学家攻击的对象。而在散文的具体创作实践上,苏轼提出了很多精辟见解,最著名的是“成竹在胸”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此为前人所未述,是对创作心理过程的深刻概括,具体来说:①“求物之妙”,即认识竹,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并把握现象的本质;②“了然于心”,即完成艺术构思,把生活原型升华,作到胸有成竹;③“达之于口与手”,即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将艺术构思物化为具体作品。
(四)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性质:
总的说来,唐宋古文运动还只是文体革新,而非文学革命。唐宋散文多为实用文体,如奏折、书信、祭文、碑文、序言、政论文等,纯文学散文还很少,如韩愈散文300余篇,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只是名为“杂说”的系列寓言小品。韩愈所谓“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周敦颐所谓“尽去虚饰”,“辞达而已”等理论主张,主要还限于修辞方法的范围,即遣词造句、段落结构等等,只具有语文写作的性质。而文学革命指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