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层划分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 标准剖面(1954)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套河湖相沉积 沉积厚度500-600m 分上、下两段其间有一侵蚀间断面。 下段为浅红、棕及微绿色砾石层及砂层,夹粉砂和粘土层,含淡水蚌壳,称绿泥河湾组。 上段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土层,称黄泥河湾组。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及大量软体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第四纪属种大量出现,如马、 野牛、象、步氏大角鹿等,森林草原环境。 泥河湾组广泛分布在河北、陕西、山西等省的大中型山间盆地和谷地中。华北区与泥河湾组相当地层还有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上三门组、陕西榆林的上榆林组,它们也是Q1河湖相沉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山西吕梁山的午城黄土亦属早更新世堆积物。 午城黄土:在山西隰(xiˊ)县午城镇,暗红色亚粘土,质地粘重,厚20-50m,除有厚约4.5m沙质黄土外,主要有18-20层的黄土与古土壤相间组成,愈往下黄土和古土壤的间隔愈小,内有长鼻三趾马和中国貉等化石,与下伏上新世呈不整合接触,底界古地磁年代为2.47Ma。 土壤:    地质学家认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陈旧岩石。或认为土壤是坚实地壳最表面的风化层。    植物营养学家认为土壤是植物养料的贮存库。认为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地壳。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道库卡耶夫(B·B·Докучаеь)把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土壤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 近代,美国学者N.C.Brady认为:“含有风化破碎的矿物和腐解的有机质的不同的混合物构成剖面形式的自然体的集合。它在陆地上呈薄层覆盖,并在含有适量空气和水分时能为植物提供机械支撑和营养。”美国《土壤学名词解释》对土壤的定义是:⑴在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所组成的能生长植物的一个动态自然体。⑵占据部分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体的集合,它能支撑植物并具有由一定地形、气候和生物,通过不同时间对母质所起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性状。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定义为: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古土壤    指在过去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据其产状和性质,分为:①埋藏土。古土壤形成后,被地质物质(如火山灰、溶岩、黄土、冲积物、崩积物和风积物)所埋藏;②化石土。古土壤被埋藏于深处,遭受石化作用,处于成岩的最初阶段;③裸露埋藏土。被埋藏的古土壤,上覆层遭受破坏,使其重新裸露于地表;④残余土。未被埋藏的古土壤,因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土壤分异和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改变了原来的成土方向,使之成为与现代自然环境不谐调的土壤,或在现代土壤中残存着原先成土过程所获得的某些特性。 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 位于北京房山县西山的龙骨山上,中国猿人产地,以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中的洞穴堆积为代表。 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含薄层钟乳砂层和灰烬的红色风化灰岩角砾堆积;上段为含厚层砂层和灰烬的灰岩角砾堆积。 周口店组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称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动物群组合特点是:第三纪动物群只有剑齿虎,早更新世出现的动物群仍然繁盛,中晚更新世特有种如葛氏斑鹿、洞熊洞穴鬣狗等大量出现,而且还有少量的现代种出现。 扁角肿骨鹿(Q2) 河套大角鹿(Q3) 步氏鹿(Q1)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引自杨怀仁等) 1-角砾岩;2-灰烬;3-石灰华;4-砂;5-红色土;6-泥砂;7-砾石;8-石灰岩 粗角砾层 灰烬层 硬灰和钙板 角砾岩层 深灰色砂层 角砾岩层 角砾岩层 红色砂层 泥砂层 红色土层 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 第一层:粗角砾岩层。 第二层:石灰华(胶结坚硬的粉红色土)层,为洞最高处,含化 石、石器及人类资料。 第三层:不规则巨角砾岩层,含巨大石灰岩块,为洞顶崩塌物, 下部堆积物受压,有折曲。 第四层:极厚的红黄紫(受烘烤泥土)、黑(炭灰)细土层。化 石以啮(nie\)齿类最多,含大量石器,称“上文化层”。 第五层:含化石的黑色硬灰层,部分为角砾岩层,含大量石器。 第六层: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内有大石块,石器很少。 第七层:松散砂层,化石保存好,野猪最多,肉食类少,有鹿、 水牛及水獭等。 第八、九层:不规则角砾岩层,夹薄灰烬层,化石丰富完整,石 器及人类化石最多,称“下文化层”。 第十层:上为含化石红土层,下为灰烬层,厚约2m。 第十一层:含化石角砾岩层,厚约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