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因是人类的“酒司令”
文/奇云
“醉酒基因”决定谁善豪饮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研究所的理查德?奥尔森教授在《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说,一些人在酒桌上能够豪饮不止,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酒量好,也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身体格外强壮,而是因为他们体内的一些基因可能产生了变异。
奥尔森在文章中指出,与醉酒有关的基因变异,是酒精影响神经系统的根源。酒精激活了实验鼠小脑颗粒细胞内的一种叫伽马氨基丁酸受体的蛋白质,使神经细胞活动减慢,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系削弱,损害了神经系统的运动协调功能,也就是产生了醉酒的现象。
伽马氨基丁酸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的抑制神经传导物质,它参与调节如焦虑、摄食、记忆、睡眠等多种高级功能,而伽马氨基丁酸受体是动物细胞内接收这一化学物质的蛋白质。
奥尔森还发现,决定上述伽马氨基丁酸受体的基因,有一个天然的单核苷酸变异形态,由此生成的伽马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有一个单氨基酸变异形态。这种变异蛋白,会大大削弱神经系统对酒精的耐受力。在动物实验中,带有变异基因的实验鼠在喝了很小一杯酒后,就快速进入酒醉状态。 他把这种变异的基因戏称为“醉酒基因”。
过去几年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麦金太尔博士利用线虫研究酒精对神经的麻醉作用。线虫是研究人类疾病一种重要的医学模型,其体内2000多个基因有一半与人体基因相同。研究人员在用美酒“招待”数十万只线虫后,终于发现一个导致线虫的醉酒基因Slo—1。
Slo—1基因促使线虫产生一种名为缓激肽通道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进而能促使神经细胞中的锂离子大量涌出。该过程却能造成神经细胞活动放慢。研究发现,醉酒的线虫移动速度变慢,比清醒的线虫要迟钝得多,产卵数也减少。清醒的线虫形成整齐的S型以便增大前进的动力,而醉酒的线虫身体则要僵直得多,活跃程度也小得多。研究人员发现,清醒线虫都有着同样的突变基因,这个突变基因似乎使它们对酒精的毒性产生免疫力。这个基因正常情况下的作用是帮助减慢大脑的信号发送。酒精增加了这个基因的活性,使大脑的活动进一步降低。这项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麦金太尔博士表示,他们现在不能肯定Slo—1能否对人体起同样作用,因为人体的结构比虫子“复杂得多”,人醉酒可能涉及到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
“酗酒基因 ”使人成为酒鬼
有些人嗜酒如命,一天没酒喝就像掉了魂一样。科学家最新研究证明,酒鬼爱酗酒是酒鬼身上的“酗酒基因”在起作用,让他们比其他人更愿意接近酒瓶。
自从第一个名为“DRD2”的“酗酒基因”在1990年被发现以来,研究人员已搜寻了那些可能使某些人产生嗜酒问题的DNA序列。去年,科学家们通过对逾260个家庭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一个名为“GABRG3”的基因若发生数种不同的改变,就可能致人酗酒成性。
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迪克博士在发表于《酗酒:临床与实验研究》杂志上的报告中表示,目前的研究发现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酗酒基因”。不过现在科研人员可以特别观察该基因存在某些特殊改变的人,以找到可能致人酗酒的其它因素。迪克在一份声明中称︰“并没有某种基因会直接使人成为酒鬼,但是确实有一些基因会改变一个人酗酒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饮酒基因能随繁殖代代遗传。换言之,老爸能喝一斤,儿子肯定少不了八两。对某些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为预防“瘾君子”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或许在将来,饮酒基因能为科学家提供思路,藉此发明改变饮酒基因的新药,帮助人们戒酒。
隐藏在多巴胺背后的欲望
人的脑中存在著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躯体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讯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这些神经细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触”,当信息来到突触,它就会释放出能越过间隙的化学物质,把信息传递开去,这种化学物质名叫“递质”,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递质。
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快乐分子多巴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及族群的繁衍,以促使饮食及性行为等。但是,不幸的是,成瘾物质也是经由类似的途径,刺激脑部刺激与愉悦感产生关连,启动制约行为。唯一不同的是,成瘾物质所产生神经刺激比繁衍族群的行为强烈,所以有人会描述嗑药后的感觉“比做爱还要爽。”当然,成瘾物质戒断时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比不做爱强数百数千倍。
多巴胺神经细胞上嵌有多巴胺第二型接收器(2型多巴胺受体,简称多巴胺D2)的基因与酒瘾的发生有关。酒瘾患者纹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