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宁远一中高一 2011年8月27日 秋槐落蕊 铺得满地 触觉 声音也没有,听觉 气味也没有,嗅觉 扫帚的丝纹 视觉 思考: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香山红叶 境和心的宁静 槐树落蕊而知秋: 境的宁静、心的悲凉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二幅画:秋槐落蕊—— “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了,气味也没有了”,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嗅,“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清”、“静”。 赏 析 秋蝉残声图 秋蝉图 怎样描述秋蝉的叫声?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嘶叫” 这一“啼”一“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样的诗句,给人以悲凉感。 第三幅画:秋蝉残声—— 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声衬托幽静。始终围绕着“清、静、悲凉”来写。 赏 析 雨后话秋图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境的宁静、情和境的悲凉 第四幅画:雨后话凉—— “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 赏 析 北国秋果图 秋果奇景 果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 第五幅画:北国秋果—— 句首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 赏 析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3—12段)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 (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 * * * * *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 —— 刘熙载《艺概》 原 名:郁文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籍 贯:浙江富阳 头衔: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1896-1945): 1896年生,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 1913年到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参与组织“创造社”。 这十年间他受过种种歧视、冷遇以至屈辱,从而激发起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他在《忏余独白》中说:“眼看到祖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思所感,所经历的一切,剔刮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样,毫无力气,毫无勇毅……” 在《沉沦》中,他借主人公之口喊到:“中国啊中国,你快快强大起来吧!” 1921至1933年十年间,他从事进步的文艺活动,在上海负责编辑《创造季刊》等。 1933年至1936年,从上海到杭州,是苦闷低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武汉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亲赴抗日前线。后来到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文化界战争工作团工作,新加坡沦陷,他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他是一位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