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第三节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第一节 概述;二、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第二节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2.1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
危害来源:
1.肝脏是动物的最大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大多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转化、结合和排泄
2.进入动物体内的细菌、寄生虫往往在肝脏生长、繁殖,如肝吸虫、包虫等;
3.动物本身可能患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病。; 防止中毒措施:
1、选择食用健康肝脏,禁食肝淤血、肿大、表面有白色硬结的病理肝脏
2、肝脏食用前要彻底清除肝内毒物,可反复用清水洗涤,烹饪时加热要充分
3、不可一次过量食用或少量连续食用,防止因摄入过量VA而产生中毒; 2.2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
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素和肝脏毒素的统称。
500多种鱼类含有河豚毒素,其中河豚鱼最常见。河豚又名鲀,世界200多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
; 存在位置:
河豚的卵巢、肝、脾、肾、皮肤、血液、眼球,以内脏为主。
危害:
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阻碍神经传导,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 TTX中毒的临床表现:
初级阶段:发热,嘴唇舌尖发麻,感觉神经麻痹,呕吐。
第二阶段:不完全运动麻痹,知觉麻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第三阶段:运动完全麻痹,呼吸困难,各项反射渐渐消失。
第四阶段:意识消失,呼吸停止。;河豚毒为剧毒且无特效药;; 预防措施:
1、100℃温度下处理24h或120℃下处理20~60min可使毒素完全受到破坏。
2、做好宣传教育,提高识别能力。
3、加强管理,禁止擅自经营和加工河豚鱼。
4、发现中毒者,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催吐、洗胃和导泻为主 ;2.3 贝类毒素;2.3 贝类毒素;(一)蛤类;(二) 螺类;(三) 鲍类;(四) 海兔; 贝类毒素预防措施:
1、定期对海水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藻类和贝类的活动情况。
2、食用贝类食品要反复清洗、浸泡,并采取适当的烹饪方法。
3、制定该类毒素在食品中限量标准。
4、发现中毒者,应及时采取措施,结合对症治疗。; 2.4 组胺
来源:
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一种胺类。这一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自溶作用,先由组织蛋白酶将组胺酸释放出来,然后由微生物产生的组胺酸脱羧酶将组胺酸脱去羧基,形成组胺:
; 组氨酸脱羧酶的来源是污染鱼类的微生物,如链球菌、沙门菌、摩氏摩根菌等。
组胺中毒大多是由于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而引起的。; 毒性与危害:
人类组胺中毒与鱼肉中组胺含量、鱼肉的食用量及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
组胺中毒特点: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
主要症状: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有时出现荨麻疹,咽部烧灼感,个别患者出现哮喘。;金枪鱼 ; 预防组胺中毒措施:
1、加强市场管理,严禁出售腐败变质的鱼类
2、防止鱼类腐败变质
3、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防止中毒
4、采用科学的加工处理方法,减少鱼类食品中的组胺 ;2.5 其他毒素;1、甲状腺;2、肾上腺;3、病变淋巴腺; 4、胆囊毒素
因胆囊中富含胆汁酸、脱氧胆酸和鹅胆酸等毒素,发生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预防措施:
在食用前充分用清水洗涤、浸泡,以去除残留毒素。
对中毒者应及时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等,以尽快使摄入的毒素排出,并结合对症治疗等方法,减少毒素的危害。;(二)海参毒素;(三)蟾蜍;第三节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二、植物源性食品中常见的天然有毒物质; (一)毒蛋白
1、凝集素
豆类及一些豆状种子如蓖麻、大豆、豌豆、扁豆、菜豆、刀豆、蚕豆等籽实中含有一种能使红细胞凝集的蛋白质,称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简称凝集素。
预防:用清水浸泡去毒,烹饪时充分加热熟透。; 2、蛋白酶抑制剂
豆类、棉籽、花生、油菜等92种植物源性食物中,特别是豆科植物中含有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等13种蛋白酶活性的特异性物质,统称为蛋白酶抑制剂。
预防:高温加热钝化,即常压蒸汽加热30min或1MPa压力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