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梁家河》座谈会发言稿:秉承知青优良传统 为全面小康贡献余热.docVIP

学习宣传《梁家河》座谈会发言稿:秉承知青优良传统 为全面小康贡献余热.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宣传《梁家河》座谈会发言稿:秉承知青优良传统 为全面小康贡献余热 我祖籍xx县,19xx年9月响应国家号召,到旬邑县湫坡头公社门家大队插队劳动锻炼,1972年9月招工分配到卫计系统工作,20xx年到龄退休。品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萦绕眼前。 当年,总书记走进延川县梁家河与我们走进旬邑县门家的情景一样,纯朴厚道的父老乡亲夹道欢迎,他们虽然生活穷困,但是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对前来插队的知青总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知青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住窑洞、睡热炕,一起吃窝窝头,一起种植庄稼,一起收割麦子,结下了深情厚谊。正像总书记说的那样,陕北高原是他的根。而我,站在了黄土地,站在了群众间,用黄土地给予的巨大力量克服了人生的艰难,永远地扎根黄土地,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旬邑人。 当时插队的知青,往往几个人住一个窑洞,在窑洞里做饭、学习、讨论生产,听父老乡亲讲述“土故事”。如今的老区,几乎已经看不到窑洞的影子了,父老乡亲们大多都住上了平房,有的还住上了楼房,但那“长满”故事的窑洞依然是当年知青岁月最好的见证,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深刻的记忆。 当年,我们与父老乡亲一起搞生产,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的情景历历在目。农忙时,乡亲们主动送饭,把舍不得吃的白面留给知青;知青的衣服脏了,有乡亲们帮忙洗刷,裤子破了有乡亲们缝补。父老乡亲像父辈一样,温暖知青的心,让大家坚定了扎根农村的意志。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使得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可以说是总书记一路成长为我们党和国家领袖的重要基点。 作为一名知青,品读《梁家河》一书,也激起了我的记忆:四十多年来,我从一名插队知青,到在旬邑成家立业,经历了旬邑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既经历了艰辛,更奋斗了幸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秉承知青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发挥余热,继续努力,扎根基层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以实际行动为老区人民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坚信,《梁家河》一书对当前年轻同志的教育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也对我有新的教益。希望这本书能鞭策和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新思想武装头脑,为美好的明天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实现人生的脱胎换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梦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