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病医学知识宣讲材料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猪囊尾蚴 绦虫成虫的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带状分节、前窄后宽。 固着器官为吸盘。 猪带绦虫生活史 感染阶段: 虫卵、囊尾蚴。 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 宿主: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 生活史 感染方式 感染囊尾蚴的方式:误食含有活的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豆猪肉)。 感染虫卵的方式: (1)自体内源性感染(因感染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逆蠕动时小肠内的妊娠节片反流到胃里)。 (2)自体外源性感染:误食自己的虫卵。 (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 从误食虫卵经3月-1年出现症状 囊尾蚴按其形态和大小可分为3型: 纤维素型:最常见,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得名,脑囊尾蚴患者中以该型多见 葡萄状型:较大,直径约4-12cm,其特征是肉眼看不见头节 中间型 病原学 囊尾蚴在体内一般存活3-10年,长者甚至达20年。 虫体死后多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流行病学 传染源: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吞食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感染方式分为两种: 1. 自体感染 2. 异体感染 人群易感性:男女之比为2-5:1,青壮年多见,以农民居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虫卵进入宿主胃和十二指肠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其内含的六钩蚴脱囊而出,钻入肠粘膜,通过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而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当人误食入虫卵或孕节后,可在人体发育成囊尾蚴,但不能继续发育成成虫。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炎性介质IL-2等 成纤维细胞增生。 炎性细胞-结缔组织增生 细胞因子-炎性介质 囊尾蚴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向宿主排泄代谢产物及释放毒素类物质,使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虫体囊壁增厚、囊液浑浊,头节消失 肉芽肿或脓肿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囊尾蚴常见的寄生部位是脑组织 可分为四型: 1.大脑型:病变多位于灰质、白质交界处 2.脑室型:病变寄生在脑室-脑积水 3.脑膜型:软脑膜下、蛛网膜下隙-脑膜炎;颅底-脑膜炎、脑积水、颅内高压 4.混合型 脑囊尾蚴病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较高水平,其释放的异体蛋白在脑组织中可产生明显炎症反应 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可作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依据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 3种临床类型: (一)脑囊尾蚴病 (二)眼囊尾蚴病 (三)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量及局部组织的反应程度而不同 临床表现 (一)脑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的60-90%,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 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以下4型: 1.皮质型(脑实质型、癫痫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 3.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脑膜炎 4.混合型 (二)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 以玻璃体和视网膜下最多见 多为单眼感染 虫体死亡后产生强烈刺激 临床表现 (三)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皮下囊虫结节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并引起假性肌肥大。 四肢肌肉内大量囊 尾蚴寄生 囊尾蚴病医学知识宣讲材料 囊尾蚴病 cysticercosis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 张凯宇 病 例 薛XX,男,36岁,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汉族,职业:公务员,因头痛2年,加重20天于2016年6月2日入院。 病 例 现病史:入院前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胀痛,VAS评分6-7分,无发热、恶心、呕吐、视力下降、黑朦,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疼痛影响睡眠,持续2天后自行缓解。就诊当地医院自述查头颅超声提示供血不足(未见报告),予镇痛对症。 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标准: 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病 例 入院前20天患者头痛再发,性质、程度同前,伴恶心、畏寒、夜间盗汗,自测体温升高,热峰在夜间Tmax 37.5℃,第二天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间断服用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持续5天后头痛可好转,仍有头部紧胀感。 病 例 于当地医院就诊(2016-5-12)查头颅CT:右颞、枕叶及右侧基底节区见结节影,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受压。 病 例 考虑脑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后就诊天坛医院(2016-5-16)查头颅核磁:脑内多发占位,呈结节样强化影考虑脑转移瘤不除外。 PET/CT:左侧额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右侧额颞顶枕叶、枕部镰旁见多发钙化

文档评论(0)

130****86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