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楚流寓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主题剖析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据《旧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在唐顺宗年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由于这次革新触动了宦官、藩镇甚至当时还是太子的宪宗的利益,很快便在反对势力的联合打击下失败。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在前往贬所的途中被加贬为朗州司马,十年方被召还,很快又因其诗中“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在御史中丞裴度的一再求情之下,宪宗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此后又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十余年后方重回京师。这漫漫的贬谪经历正如他诗中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如此看来,荆楚之地已经成为诗人刘禹锡难忘的伤心处,其间所作的诗歌,也与奇特的荆楚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其诗现存800余首。刘禹锡学习民歌,创作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在这里,我们就他诗歌主题来探讨其中反映的荆楚情节。
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哀怨主题
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好诗,多是征伐、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也就是说,感伤和动情是唐诗最主要的时代特征,“迁谪”、“行旅”是孕育唐诗的重要条件。荆楚流寓诗人,大多是仕途上的落魄者和科举中的落第者,心中都有或深或浅、或新或旧的创伤,不管是贬谪、漫游、还是宦游,当他们面对荆楚地区蛮荒卑湿、山高水险的地域生态环境,置身于感伤哀怨的荆楚地域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诗歌主题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哀怨之特征。刘禹锡也不例外。
刘禹锡生性耿直激切,《新唐书》说其“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旧唐书》亦云其“终以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褊心”意为心胸狭小,虽为史家曲笔,但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的贬谪一直愤恨不平,对官场上纷繁复杂的争斗和倾轧始终报以蔑视和冷笑。他自己在《谒枉上会禅师》一诗中这样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这份“感慨”在他的词作中亦有所体现,如任夔州刺史期间仿屈原《九歌》而作的《竹枝九首》就有四首表达了自己的贬谪之感。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在这首词中,诗人把自己贬谪为南方的“北人”。茂密的春草和清冽的蜀江起兴,对于“南人”来说,这样的风景饱含着乡土气息,殊为亲切;而对于“北人”来说,却大有异乡情调,颇为陌生。因此,当“南人”引吭高歌,深情缱绻之时,作为“北人”的自己却低首徘徊,乡愁缭乱。再如这两首“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在贬谪后对时态人心所作的思索。前者以“石”作比,长江三峡之瞿塘峡,从古到今多少年都因滟滪堆这片巨石而风险浪恶,年复一年的波涛都无法将之摧毁,可见石性之坚,“万物皆流,金石独止”,而与此相比,人心却是那么善变易改,深险难测。诗人以水为喻,让人方觉人心难测的悲哀。再看这一首,“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诗人巧妙地借巫峡猿猴之哀啼表达自己贬谪后内心的悲怆。刘禹锡曾在《谪九年赋》中表达自己久谪贬鄙而无召唤之望的悲哀和困惑:“伊我之谪,至于数极。长沙之悲,三倍其期……稽天道与人纪,咸一愤而一起,去无久而不还,(林下面是一个分)无久而不理。何吾道之一穷兮,贯九年而犹尔?”由此看出,词人在贬谪途中心里的那份哀怨了。
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主题
唐代荆楚流寓诗人在流寓荆楚期间大多数属于其人生的黯淡时期,不免在其诗歌中充满了哀怨悲伤的情调。但在痛定思痛、前途未卜之时,由于荆楚地区奇崛伟丽的山川的感召,以及以道家隐逸思想为底蕴的楚文化的滋润,大部分诗人往往经过短暂的调适磨合,便毅然决然地纵身于自然大化之中,到荆楚的奇山秀水之间去超越现实的苦难,感悟人生的真谛,创作出大量带有明显荆楚自然、文化特征的山水诗篇,使荆楚地区成为唐代山水诗最活跃、最具特色的中心之一。
写荆楚山水之“秀”,主要集中在洞庭湖、桃源、襄阳等具有独特生态景观且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地区,诗人们流连于此,或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心旷神怡,或痴迷于优美的传说,浮想联翩,但目的所归终是睹物伤怀,将自然风光与自己的切身遭际结合起来,寄寓或明或暗的感慨。使诗歌既有景色的瑰丽感,又有历史的幽深感和对现实的超脱感。刘禹锡也在这里讴歌过洞庭湖。
如《望洞庭》中,他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创造了一种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