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液滴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化学.pdf

微流控液滴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化学.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5卷 分析化学 (FENXI HUAXUE)摇 评述与进展 第2期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7年2月 Chinese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82~296 藡蕥蕥蕥蕥蕥蕥蕥蕥藡蕥蕥 DOI:10.11895/j.issn.0253鄄3820.160498 评述与进展 藡蕥蕥蕥蕥蕥蕥蕥蕥 藡 微流控液滴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刘赵淼 摇 杨 洋摇 杜 宇摇 逄 燕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北京 100124) 摘摇 要摇 微液滴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速度快、通量高,大小均匀、体系封闭,内部稳定等特性,在药物控 释、病毒检测、颗粒材料合成、催化剂等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为微液滴生成中实现尺寸规 格、结构形貌和功能特性等的可控设计和精确操控提供了全新平台。 本文概述了微流控液滴技术的基本原 理、液滴生成方式及其基本操控,比较分析了微液滴的传统制备法与微流控合成法的异同,介绍了近年来微流 控液滴技术在功能材料合成、生物医学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研究新进展,探讨并展望了微流控液滴技术的 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摇 微流控技术;微液滴;液滴操控;微通道;评述 1摇 引摇 言 微流控液滴技术是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几微米至数百微米尺度范围内微液 滴的生成、操控及应用的新技术[1~4]。 微流控法生成液滴过程中,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分别作为连续相 和离散相,在固定体积流率的注射泵的驱动下各自进入不同的微通道,当两股流体在交叉点处相遇后, 离散相流体继续延伸形成“塞状冶或“喷射状冶的液柱后在连续相流体的剪切和挤压作用下,由于自由界 -5 -9 面不稳定性而破裂,“塞状冶或“喷射状冶的液柱被夹断,以微小体积(10 ~10 L)单元的形式分散于连 [5,6] 续相中形成液滴 。 微液滴常作为微反应器,实现生化反应、试剂快速混合以及微颗粒合成等,极大 程度地强化了微流控芯片的低消耗、自动化和高通量等优点。 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的不断发展,微 流控液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生物工程、疾病防护、化学分析、细胞研究和功能材料合成等诸多 领域[7~13] ,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15,16] [17~19] 微液滴的传统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速搅拌法 、逐层沉积法 、膜乳化法 和界面聚合 法[20~22]等,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多级处理和特定的乳液合成配方,并且无法实现对复杂结构微液滴的壳 层厚度或内部腔室结构及组分等的精确调控,直接影响了后续借助一定手段固化而成的微颗粒的稳定 性、机械性能以及不同物质之间渗透性的优劣。 此外,由于传统合成工艺所用的剪切力可变性高,致使 合成微粒的尺寸和形态差异较大,且单分散性有限。 微流控法作为一种新型、稳健的液滴合成方法,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1)体系封闭,传质传热效率 高,反应条件稳定,且试剂消耗量少,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后处理简便;(2)鉴于微尺度流体优良的流 型操控性能、特殊的层流效应和相界面特性(如界面聚合、界面萃取、多重乳液和液滴融合等)等,在合 成具有独特化学成分和可控形状的微液滴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3)能通过若干单级微通道的互 相组合升级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微流控系统,在无需引入外加刺激源及进一步的提纯操作的情况下,实现 一步式合成粒径分布很窄的目标尺寸的微液滴。 这些优势使微流控液滴技术不仅有效克服了传统制备 方法的不足,同时确保了对活性组分的有效封装,为实现生物制药、病毒检测、化学分析以及食品/ 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