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园 林 2私家园林d NXPowerLite.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例 1 拙政园 ·沿革 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布局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中部 拙政园精华。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见山楼 玉兰堂 香洲 小飞虹 远香堂 小沧浪 荷风四面亭 作业 1· 阅读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191~202页 ); 2· 阅读光盘私家园林实例; 3· 抄绘图6-14,并标出重要景点及名称。 §10 · 5 园 林 Ⅱ 私家园林 一 ·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成因及背景 1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的繁盛,是江南园林的 物质基础。 · 如苏州,明清为苏浙地区商业中心,号 称 “江南首郡” · 扬州为两淮盐业的营运中心,设有“盐 政衙门” · 从园主看,主要为商贾、官宦、文人阶 层,又以商贾居多。 徽州商人王福奴 “商游吴浙,士大夫深加敬爱。” (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一) 明代商人、剧作家汪廷纳 《环翠堂园景图》局部 紫竹林 《环翠堂园景图》局部·天放亭 2·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中,文人审美理想起了关财键的作用。 儒雅之风,强化了对园林“意境”的追求。 3· 江南的地理因素(地理、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山水基质使江南文化体现的是“水”的灵动。正如明人汤显祖所分析的: 江以西有诗,而吴人厌其理致; 吴有诗,江以西厌其“风流”。 这种“风流”表现在造园上,不受规则的约束, 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 ·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 私家园林一般规模远小于皇家园林,面临的 主要任务是突破规模的局限,须“小中见大”。 造私家园林首要目的,是满足居住的享乐需 要。 · 1 园林布局 · 作为“动观”的流线,尽量萦回曲折,“静观”的景点精炼。 2· 空间上力求繁复丰富,常采用“欲扬先抑”手 法。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徊 曲折四字也。 《浮生六记》。 3· 多种途径借景。 《园冶》中总重了五种借景方法: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远借——园外借 邻借、仰借、俯借——园内借 应时而借——利用时序的变化 4· 将自然形态中处理主次、虚实关系。 蒙维勒花园(英中式花园) 5 ·园林意境 5· 1 意境 或称境界,是中国文艺理论中核心范畴。“意境”一词,首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将“意境”列为诗的三境之一。 意境理论,历经宋元明清的探讨,逐步成熟。晚清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独标“境界”说为词学的核心理论。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后,朱光潜、宗白华也结合诗画,对境界作了深入探讨。 意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作品的形式,在心理上能产生“意象”。这种意象本身是零乱的、支离破碎而不能独立自足。意象只有经“情趣”(feeling)的贯注融化,才具有了生命。而“情趣”本身也是只能意会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有待于附丽于具体的意象。 朱光潜曾以诗歌,说明这个道理: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 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燮在见到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