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42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生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就文化而论,它又具有“显”文化特点,故有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而论,它是人的第二层“皮肤”。
第一节 服饰的历史渊源
素有“衣冠王国”称誉的中国,服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远古时期,人们穴居山崖,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在原始社会初期,尚未发明纺织技术,人们大多以树叶草葛遮身,后来逐渐知道“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才开始用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来包裹身体。《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可见当时人们用以蔽身的,不过是羽皮而已。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山西翔县峙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生活过的遗址中,曾发现各种用兽骨制成的骨针,如1933年,考古工作者在18000多年前山顶洞人生活过的遗穴中,发现了一枚残断的骨针:针长82毫米,直径约3.1—3.3毫米,针身制作得非常圆滑,针头也很尖锐,惟针眼部分有所残缺。从残存的孔眼分析,原来的孔径约1毫米。这枚骨针的发现,在中国服装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居民,已告别赤身裸体的时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缝纫技术,能利用骨针来穿引线缕,缝制衣服。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不少穿孔的砾石、兽齿、鱼骨、介壳及海蚶等饰物,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等,可知当时人们已有爱美的观念,并能利用一些天然物质装扮自己。
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葛麻布的纺织技术,这是服装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当时,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出疏密兼备、厚薄相宜的制衣材料,缝制出舒适合体的服装。中国现存最早的麻布服装,出土于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整件服装全部用麻布制成,缝线也以麻缕为之,麻布的质地略有粗细,出土时尚穿在女性死者身上,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养蚕治丝,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掌握了缫丝、索绪、络丝、加捻等丝纺技术,成功地制造出柔软轻薄、光滑细密的丝绢织物。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进行清理时,发现了4700多年前的丝绢残片和丝带,后者虽已碳化,但至今仍有韧性。经科学鉴定,丝绢为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中有经丝52根、纬丝48根。从它的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当时的缫丝织造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殷商时期的纺织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丝织技术;人们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并且能够在丝织品的表面上织造出许多精美瑰丽的纹样,为我国以后几千年丝织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商代服装实物出土,但从这一时期的玉、石、陶、铜人像上,仍可以看到当时衣着的情况。仅安阳所出人俑上的服装,就有多种形制,如首服有头巾、高冠、尖帽等;衣服有直领衣、交领衣、织纹衣等;下裳有蔽膝、围裳、行滕等;此外尚有腰带、鞋履等。根据人像的动作、仪态及衣着情况来看,当时似乎已存在以衣服别贵贱的现象,如1937年河南安阳小屯第15次发掘出土的带枷男女奴隶陶俑,他们头部皆不加饰物,且衣服短小,全身上下不具纹彩;而王室贵族则衣着华丽,纹饰精美。
至周代,中国奴隶社会进人最高阶段。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及分封制的确立,阶级观念逐步形成。此后则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与之相适应,又形成了一整套冠服制度。《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唐贾公彦疏:“设其服饰者,谓……人之衣服之设也。”从此,衣冠服饰便被纳入“礼制”的轨道,成为统治阶级用来“昭名分、辨等威”的一种标志。上自帝王后妃,下及百官命妇,以至平民百姓,服饰形制各有等差,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后来,这一套冠服制度一直延续到宋明。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了无数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饰,给中华文明增添了灿烂的光辉。遗憾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 加上纺织物品本身难以保存,致使许多服饰形制湮没失传。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服装,由于条件的限制,流传于世者更是寥若晨星。历代史籍虽记录有不少服制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是有关帝王公卿、百官命妇服饰的描述,至于黎民百姓的服饰则鲜有涉及。其实,平民服装在中国服饰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贵族服装更贴近生活,更能反映民情民俗和社会风尚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的贵族服装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般平民的服装则以其特有的生命力传承并续延到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