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岫腹诽论渐江
心岫腹诽论渐江
存世诗偈
渐江(1610~1664)诗文备受同时代友人关注,比渐江年长5岁的许楚(1610~1664)传抄整理了渐江散佚诗作,形成了一本叫《画偈》的诗集,收入渐江诗作75首。许楚序文亦收入其《青岩集》。
时至民国,歙籍画家江蓉(生卒无考)发现渐江同时代的画家郑旼(1607-1683)手录渐江题画诗绝句33首,后来文稿被江氏之孙带至津门。江氏殁后,其姻缘故旧歙籍诗人毕雪胸之子毕腾华为其整理书箧时重新发现,并被再度带回徽州,旅途中稿件不慎水浸,后经毕雪胸整理并抄寄许承尧。许氏如获至宝,并立即转抄友人黄宾虹,一直倾心于新安画派研究的黄宾虹题为《偈外诗》,此后又根据所见画作题跋陆续有所发现,黄宾虹再集渐江《偈外诗续》,后经黄宾虹统揽,概称《渐江画偈》,或《渐江诗录》。
汪世清、汪聪1983年修订本《渐江资料集·渐江诗录》说:“《偈外诗续》40首,共计148首。惟《偈外诗续》中将见于画录者有27首,不包括存疑中5首,故《偈外诗续》仅录13首。” 也就是说,除去重复和存疑,汪氏《渐江资料集》收录渐江画偈共计121首,另附尺牍三通,这就是渐江已知诗文的全部遗产:
一、《画偈》75首:
四言10首
五言23首
七言42首
二、《偈外诗》题画诗七绝33首
三、《偈外诗续》13首:
五言6首
七言7首
四、另附尺牍三通
释氏画偈
“偈”读音有二,读“ji”是名词,读“jie”是形容词。作为名词使用的“偈”只有一个解释,即梵语“偈陀”的音译,意思是佛经颂词,佛教经文体裁之一,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等等。但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是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四句别偈阐发感悟和佛学经义,所以《康熙字典》“偈”的专门解释是“释氏诗词”。从这个意义上判断,佛教传入以后,似乎中国文学史上才有偈子、偈句的表现手法。比如相关词语虽然有17种之多,但海量中文工具书唯独没有“画偈”这一说,似乎“画偈”只是许楚针对渐江题画诗的独创性使用,这是否也能说明,这是许楚针对渐江题画诗眼光独到的理解和研究。
明清之际,末世文人或遗世文人借助诗偈委婉抒发改朝换代的愤懑情绪较为普遍,其次明末清初的佛学流风也为诗偈题画形成的推波助澜的背景。 如早于渐江45年的程嘉燧(1565~1643)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身后有《松圆偈庵集》,偈庵是其堂名款。程嘉燧死后第二年,满清建制,按说程嘉燧没有看到“乌聊既定”的那一天,但明末耿介之士早有山雨欲来的预感,程嘉燧的故事整个就是隐逸倪云林的翻版;再如康熙朝也有官方《御制莲花心轮回文偈颂》,前者是文心阐发于诗偈的隐逸,后者则是政教神权的需要,所以诗偈题画出现在僧侣画家,当在情理之中。
那么“释氏诗词”是不是并不包括中国本土道家?或者道家没有偈句这一说?道士碰巧也是诗人画家,他们没有必要以偈句、偈颂的表达方式?中国道家更热衷于符箓天书,画卦、画符的视觉形式是介于图谶和文字之间的抽象阅读,画偈的“画”如果当动词理解,或者画偈未必专指题画诗,而是具有诗谶的特别意趣?
四字韵文更使人想起《诗经》和骈文,表现形式颇有相似之处,但偈是宗教题材,与诗经骈文有本质区别。骈文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佛教弘扬中原也在这个阶段,诗经骈文雅颂或隐喻讽世,是不是对“中国佛教”的“诗偈”形成了影响?这个思考的另一层面是,“偈”是不是佛学逻辑的中国禅学形式?
偈的主流是颂词,但偈一旦与中国禅宗相结合,偈的诗歌形式就行成了一种释氏智慧的机锋?如果中国形式的偈本来就是禅宗智慧的产物,而渐江的题画诗又属于释氏偈句,这个思路可能为渐江研究另辟蹊径。总之,画偈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渐江的绘画作品至关重要,正如许楚在《画偈序》里就说,想要看懂渐江的画,首先要读懂渐江的诗。
四僧诗偈
明清四画僧的社会地位在《清史稿》的官方文献中得以确认。渐江之外,其它三僧是不是都有画偈传世?或者另外三位画僧的题画诗是否也能以画偈归类?
对于异族建制中原,石涛(1630-1724)选择了随波逐流,这不用说,即使石涛有诗偈,石涛已经身不由己,所以石涛的题画诗只能是一般诗人意义上的作品,如《大涤子题画诗跋》、《苦瓜画语录》,而不是渐江僧所强调的有着明显僧侣品格的画偈。
最新材料显示,朱耷(1626-1705)早年出家佛门,后来又成了道士,道释不分当然并不影响八大的耿介个性,但佛家传统的诗偈也就无从谈起。
再看髡残(1612~1692),电住道人著有《禅偈》,一说《浮槎集》,其实《浮槎集》的作者另有其人,另有六卷本的《大歇堂集》。四僧之中唯有髡残《禅偈》可能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