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为学》教案三篇.doc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为学》教案三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为学》教案三篇 篇一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篇二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 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施工方案编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专业从事招投标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资料编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