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诗可以怨》略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钱锺书《诗可以怨》略解   摘要:孔子说“诗可以怨”是从诗的社会效用出发,钱锺书论“诗可以怨”则从诗情的源头出发。孔子的“诗可以怨”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谈诗的应用,它是“兴观群怨”四用途之一,而统一于“群”,其目的是“去怨”。钱锺书则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谈“怨”的功能,认为“怨”可以激发作者的才华,使作者受压抑的情感得到升华,抚慰作者在现实中受伤的心灵。钱氏还认为,抒“怨”的诗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更富有艺术魅力。钱氏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诗可以怨”,和当时的文学语境有密切联系,实际是从文艺理论的层面为伤痕文学和朦胧诗作了辩护和声援。   关键词:诗可以怨;钱锺书;孔子;当代文学   《诗可以怨》是钱锺书1980年11月20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发表的演讲,讲稿刊于《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改定本收入《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初版)。这是钱锺书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表的少数几篇重要批评文章,最能显示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议论风生的学术风格,面世以来广受好评。但对于文章主旨,意见并不统一。郑朝宗最早注意到此文的价值,并指出文章旨在阐述“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1}刘扬忠认为:“在《诗可以怨》里边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的原则,就是说不管是抒情文学作品,还是叙事文学作品,其实贵在一个‘真’字。意思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书写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2}傅道彬的《诗可以怨吗?》以钱氏文章为引子,阐发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本意,认为钱锺书的演讲“本来是因题作文,本意并不是阐释孔子‘诗可以怨’这一命题的本来意义,在这个题目下他罗列中外古今种种文艺理论观点,以证明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③廖丽霞认为,钱氏文章的主旨在于“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4}郑朝宗给予钱文极高评价,誉之为“钱先生《管锥编》的缩影”,“反映了其作者的全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并对钱氏文章大意做了勾勒,其主旨则在阐述钱锺书的治学、写作方法,并为钱氏的精神和性格写照,惜乎所见不深,立论有流于表面之嫌。刘扬忠在电视台的讲演可能受到媒介的制约,未能全面阐发钱氏论点,只就钱文最通俗的意义做了一番解释。傅文以阐述孔子本意为己任,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廖氏文章名为“解读”,实为误读,其中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话,算得上一篇奇文。因此,对钱锺书此文似还有进一步解读的必要。   一、孔子的“诗可以怨”及有关阐释   要明了钱氏文章宗旨,还要先弄通孔子“诗可以怨”本意。“诗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篇》,其所从出的一节文字如下:“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显然,这段话的语境是孔子与学生讨论“诗”的用途,孔子说“诗可以怨”是从接受者“用诗”角度而言的。把兴观群怨和“事父事君”连在一起,尤其可见出孔子用心所在。从《论语》看,孔子颇能体贴诗人幽心,有时也很有诗人的雅致深情,例如《子罕篇》中对滔滔河水大发其“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先进篇》中对曾点所描绘的“风乎舞雩,咏而归”情境的喟然赞赏。但是,孔子毕竟主要是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其论文虽然“尚文”和“尚用”并举,其最终落脚点还在于用。孔子的诗观也正是从“用”出发而终归于“用”的。所以,孔子在《子路篇》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应用诗学。   那么,孔子的“诗可以怨”的“怨”到底是何意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谓“怨刺上政”,朱熹《论语集注》谓“怨而不怒”。这两种说法都颇为今人所疑。黄宗羲《汪扶晨诗序》已说过“怨亦不必专指上政”。郭绍虞认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人之意的总结,却又对之进行了合“礼”的改造,以诗为事父事君的目的服务,并不代表孔子诗教的基本观点——郭氏认为出于《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反而说出了孔门诗教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诗可以怨”的“怨”字是和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相矛盾的。在郭绍虞看来,说“怨刺上政”固然没有完全说出“怨而怒”的诗人之旨,“但比宋人‘怨而不怒’之说要好一些。至朱熹之说就离得太远,简直是在讲理学了”。{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一方面说“孔子所说的‘怨’,其范围是广泛的,其中就包含着男女爱情在内的种种忧伤、追求、感叹”,另一方面又对此加以限制,指出“孔子所说诗‘可以怨’,指的是与仁道的实行相联系的‘怨’”,“孔子极大地强调了人的感情所具有的道德上的纯洁性、崇高性,并且认为只有这一类感情才是诗所应当表现的”。{2}以这样两个方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