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8325).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眼花潦(liáo)乱 沉湎(miǎn) 寻幽览胜(lǎn) B.荟(huì)萃 袅娜(nuó) 无与伦(lún)比 C.锤炼(liàn) 秀颀(qí) 吹毛求疵(cī) D.浮躁(zào) 荒谬(miù) 自艾(yì)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 ,草原的鲜花如何 ,草原的河水如何 ,草原的骏马如何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A.明艳 灵秀 绮丽 写意 B.绮丽 灵秀 写意 明艳 C.明艳 绮丽 写意 灵秀 D.绮丽 明艳 灵秀 写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4.将“追根究底来说,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一句还原到下边正确的一处是( ) 父亲有句名言:“小孩子必须教养自己”。(A)我在很多方面都勤于检点自己,现在渐渐的明白这句话真有道理。(B)父母只能给子女忠告,或者为他们指明方向。(C)另外,我怀着非比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能肩负担子,很年轻,很自由!(D)初次领悟这一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能比较自如地抵抗往后人生里的打击。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清明节 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壮、朝鲜、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何谓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到,气温升高,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农业节气,还是一个包含看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祭祖上坟,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明10天或后10天。有的地区,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要谈表明扫墓,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出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竞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用烟火,只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二为一。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那么,到墓地祭祀为何叫扫墓呢?扫者,扫除也。清明时节,正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在荒野冷落了一年的亲人坟墓往往杂草丛生。于是祭祀前.须先扫除一番,拔去坟头杂草,将被风雨冲刷侵蚀的坟头重新培整。培整的方法是在附近用锄头挖几块脸盆大小的带草皮的“泥饼”,然后把“泥饼”一正一反地叠到坟头上。 我记得在50年代时,宁波乡下还保留着这一种传统风俗:每到清明节.儿童喜欢摘些柳条,鳊成柳圈戴在头上;又喜相约上山向扫墓者“包”青团馍糍。青团馍糍是用糯米粉和菁篙做成的点心,是扫墓者必备的祭品。“包”是讨的雅称。那时候扫墓的人家很乐意让人家分享祭品.故有“包”必得。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每逢清明时节,想到父母在艰难中度过的一生,想到他们来不及赶上改革开放后物阜民康的好年头,不免感叹唏嘘。抚今思昔,常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 消明扫墓的风俗看来还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