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VIP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 ──《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张树声奏》(1883年) 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在中国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位于今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 盛宣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电报总局开始时即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分局,并架设线路达2500公里。1884年,总局迁移上海。 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晚清·电话机(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早期的电话机 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图为电话局接线员。 二、民间社团的兴起 1、动因 西人社团的示范 、“群学”思想的输入 2、过程 (1)发端:戊戌维新时期的学会 戊戌学会: 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 作用: 或鼓吹政治变革,或传播西学新知,或致力于风俗改良,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局: 戊戌政变后,清政府厉行党禁政策打压,学会大多解体 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 (2)再度活跃:20世纪初 原因: 清末“新政”推出改革举措,许多禁令不宣而废 全社会“合群”意识的普遍高涨 特点:数量众多,性质多样,功能各异 政治性的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兴中会-同盟会) 大量的商会、教育会、农会(上海商务总会、江苏教育总会) (3)更趋活跃:民国以后 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 表现: 出现许多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谋求改造社会的进步社团(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新潮社) 海外归国的留学生组织科学团体,积极传播近代科学技术(中国天文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农学会、中国科学社——最有影响) 中国科学社:任鸿隽、胡适、赵元任、秉志等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组织,1918年迁至国内。该社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致力于联络科学人才,开展各种科学活动,并办有《科学》杂志,积极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科学社后来还发行《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图书馆和研究所。作为20世纪前半叶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对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 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 2、内容 剪发辫 禁缠足 易服饰 改称谓 废跪拜 倡女权 * 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式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手段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民间社团的兴起对传播新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一、交通通讯的改进 1、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1)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输入 (2)动力 以机械为动力 (3)内容 水路交通 铁路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水路交通 轮船是最早被采用的新式交通工具 《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外商开始在华设立轮船公司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旧式沙船(流行于长江流域,平底,甲板宽敞。船舷采用多根大掳,从船首直压船尾,增强整体结构强度。这种船在沙滩上搁浅时不易损坏或倾覆。) 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鄱阳”轮 富尔顿建造的“克莱蒙特”号 蒸汽轮船下水 旧式水运的命运如何?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中外船只比较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