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新媒介时代文学的生长困境与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传媒力量”迅速崛起并飞快发展中所发生的全方位社会变化,已经形成了兼具“历史”与“现实”双重性质的文化事实。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传媒文化”,见证并以它特有的功能优势,日渐深入地参与到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景观的建构之中。它不仅宰制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对象与内容,而且也在重新组织和改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风尚,甚至深入到人们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传媒语境的巨型覆盖下,作为普泛化文化形式存在的文学首当其冲地遭遇改造。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现代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转向所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无论是文化嗅觉多么迟钝的人们,都会强烈感受到现代传媒对文学所产生的深刻解构力量。不仅文学正在经历一个告别“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一个“图像转向”,即视觉文化的新时期,而且随着现代电子信息传播技术等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手机等数字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文学发生了令人瞠目的革命性变化。
一
之所以说文学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这是因为不论是在作者群落、读者群落以及文学一些重要的生命要素上,还是在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和文学传播以及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表意的内容上,都涌现出了从没有过的生态景观。比如,文学作者开始由诗人、小说家、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等垄断文学的专业群体,转变为网络时代数以亿计的“草根一族”,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他们的网络文学或手机小说瞬间走进千家万户;文学读者开始由具有一定知识储备、语言解码能力和审美训练的文化群体,转变为几乎所有的人,网络文学表意的通俗性撤离了文学阅读的高深门槛,全民都可以成为网民,成为手机一族,随时随地进行自由的、无限制的即时阅读;文学传播开始由单向传播转换为多向交互式传播,由延迟性传播转换为迅捷性传播等,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了原有的藩篱,实现了文学的无障碍传播等等,不一而足。
表面上看,新媒介时代,文学走向了文化民主,走进了空前繁荣的历史发展期。可是,把新媒介所衍生的新形态文学同传统文学放在同一维度之内进行观照,人们发现传统文学与生俱来的那种审美魔力在新形态文学中难觅踪影。虽然文学作者的群落空前广大,然而,他们的文学写作多是游戏性写作、娱乐性写作和随意性写作。在每年产出的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中,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审美穿透力和思想震撼力的作品已成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多数文学作品只能称得上是具有“文学性”的文化产品。恰如米勒所言:“新形态的文学越来越成为混合体。这个混合体是由一系列的媒介发挥作用的,我说的这些媒介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电脑游戏……诸如此类的东西,它可以说是与语言不同的另一类媒介。”①这种“新形态文学”虽然具有“文学性”,但是,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文学维度里的“文学”。传统文学的美学原则却在新形态文学这里被视如破履,其“所追求的就只是欲望的生产、快乐原则和当下的身体感,它们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很轻易替换成‘美是欲望的感性显现’。”②
新媒介时代文学阅读的传统韵味也日渐稀薄,传统文学的“细读”即“修辞性阅读”(米勒语)已成昨日黄花。当下人们所进行的文学阅读多是“快餐性阅读”、“感官性阅读”的“伪阅读”。那种企望通过解码文学语言难以言说的美学魔力,抵达生命彼岸,寻求心灵慰籍,安置精神所在,实现审美超越性的传统文学阅读,越来越成为日益沧桑的“历史文物”,只有在遥远的历史景深里才闪烁着楚楚动人的文化光泽。不仅如此,正如文学走向“泛化”一样,文学阅读也走向“泛阅读”。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者电影,再转向电脑、网络以及所有具有“文学性”的电子文化产品。
二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学事实,世纪之交,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向世人宣称了“文学终结说”这样惊世骇俗的结论。其实,“文学终结论”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米勒本人也不会相信文学会终结。米勒旨在提醒人们,“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结”。从米勒所论来看,这里所谓“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主要指“过去在印刷文化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因素,如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性、自我意识或精神生活的独立性(甚至是孤独性)、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二分所造成的距离等等。以语言为媒介、以情感为动力的文学,则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生活最丰富的表现形式,它的神奇之处是创造一个虚拟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与外部世界分离和对应的,只有通过个体化的想象和自我体悟来把握和体验,他一旦变成现实化、感官化或直观化,就无异于消解它的存在。然而在当今的数码时代,“所有那些电视、电影和因特网产生的大批的形象,以及机器变戏法一样产生出来的那么多的幽灵,打破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