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4个汉字的写法为何要微调?
本报记者 周健森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昨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将此次微调戏称为“动刀整形”,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昨天再次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王老师不但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一位非常对识字教学很有研究的汉字学专家,她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调整宋体字形不会妨碍书写
引发此次争议的内容,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的第九条,该条内容提出,“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还有网民认为调整后的字形不符合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连字都不会写了”。
针对这一说法,王教授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在识字教学中,小学1-3年级的语文课本都用楷体字印刷,4年级以后,语文课以阅读为主,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这说明,楷体字才是手写体,而楷体字与宋体字之间会有细微差别。由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先要面向文本印刷,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不适合书写,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这要和书法界与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此次调整字形援用的是大家早已经熟悉的规则
还有不少网民不理解此次调整字形的规则,主张字形调整应“慎行”的媒体则表示,既然原有的字形已被广泛接受,“改头换面”就会给人们识别带来混乱和麻烦。虽然只是个别笔画的微调,但还是有人认为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有些生疏。例如,“琴”字中左上角的“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而“唇”字的字形,则从半包围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
王宁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她说:“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是汉字书写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
她举例说:“汉字书写时,左边偏旁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应当变成提,这是书写连续性带来的习惯。试比较“土、墨、地”三字中的“土”,“地”的“土”就是“提土”,同样,左边的“玉旁”最后一笔都变提,“玩、玲、理、班、珏”等都是“斜玉”,唯独“琴、瑟”等字的上面没有遵循这个规则,现在改过来,就是为了与其他字一致,让它合乎规则嘛!”
只有不一致的形体才调整
针对有人说字形微调是“瞎折腾”,王教授举例说:“再拿唇、蜃”以及“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来说,大家可以仔细看原来的宋体字‘辱’字,它是上下结构,但当它作其它字的部件时,却变成了半包围结构。如何使这些不统一的现象统一?要看哪个合理。‘唇’是‘从口辰声’,‘辱’是‘从辰从寸’,显然是上下结构合理,就按合理的办。”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不符合字理的结构都要调整时,王宁教授说:“汉字在楷化阶段,为了字形的美观,已经有不少地方违背原来的字理,我们调整‘辱’字并不是要强求字理,而是因为同一个形体写法不一。‘腐、糜’等字都有上下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改?就是因为这些字在任何地方都一致。这不就是因为考虑大家的习惯不要‘折腾’吗?但是如果不一致,那就要改成一致。要改,顺便照顾一下字理比不照顾好。不论从使用还是书写,同样一个形体在不同的地方是一致好还是不一致好?怎样方便大家使用?大家的看法应当没有分歧吧?”
记者注意到,这次调整的44个字形,只占原来字形的0.57%,也就是不到千分之六,而经过调整,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将更加合理,对汉字讲解和分析也是有好处的。
新字形更合规矩更讲究更便于教学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王宁教授介绍了研制的情况:字形调整多次征求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微调后的新字形其实很有讲究。
以此次微调的“琴、瑟、琵、琶”等字为例,在专家座谈会上,大家考虑两个“王”并列在上,似乎也可以定一个新规则,不再改动,但书法专家、字体设计专家举出很多例子认为:写两个“王”,左边一个变提是常例,应当保持传统,他们还举出“甡、珏”字为例,认为还是一致起来好,研制组正是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作出了决定。
事实上,此次对这44个汉字进行微调前,专家们广泛听取了各方人士的意见,其中不乏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王宁教授注意到,这些普通教师非常支持字形微调的工作,他们认为,将汉字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