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以NaCl最为显著。食盐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在味感性质上,食盐的主要作用是起风味增强或调味作用。其它化学盐类一般都有咸味,随着阴、阳离子或两者的分子量增大,盐的味感有越来越苦的趋势。 食品调味用的咸味剂是食盐,主要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微量KCl、MgCl2、MgSO4等其他盐类。 盐的味感 六、苦味及苦味物质 苦味本身并不是令人愉快的味感,单纯的苦味不可口,但当与甜、酸或其它调味品恰当组合时却形成了一些食物的特殊风味。如苦瓜、莲子、白果等都有一定苦味,但均被视为美味食品。苦味物质就其化学结构来看,一般都有下列几个基团:-NO3、=N、-S、-S-、=C=S、-SO3H等,Ca2+、Mg2+ 等离子也含有苦味。 食品生物化学 苦味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植物来源主要有各种生物碱和糖苷,动物来源主要是胆汁。苦味的基准物质是奎宁。 1.生物碱类苦味物质 存在于茶叶、咖啡等植物中的咖啡碱、茶碱,是食品中主要的生物碱类苦味物质,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所以茶叶、咖啡是人类重要的提神饮料。 a.酸性条件下活性醛的形成 在酸性条件下,己糖受热分解,产生羟甲基糠醛,戊糖则形成糠醛,进一步发生裂解和缩合或与胺类反应则形成黑色素。 b.在碱性条件下单糖易发生互变异构作用,形成中间产物1,2-烯醇式糖,该糖在强热条件下裂解而生成较小的分子,如甲醛、五碳糖、乙醇醛等,各种醛酮经过一系列的聚合作用而生成黑褐色的焦糖。 (3)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对果汁,特别是柑橘汁、柠檬汁的褐变影响较大。反应机理是抗坏血酸自动氧化分解为糠醛和二氧化碳的结果。 抗坏血酸褐变程度与pH有关。在pH 5.0的酸性溶液中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速度缓慢,并且反应是可逆的。但在pH为2.0~3.5之间,褐变与pH成反比,所以柠檬汁(pH2.15)比橘子汁(pH3.4)容易发生褐变。碱性溶液中,抗坏血酸不稳定,易发生氧化和褐变作用。金属离子也可促进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4)非酶褐变的控制 ①降温 美拉德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相差10℃,褐变速度可相差3~5倍。如美拉德反应一般在30℃以上发生比较快,而在10℃以下则能防止褐变。 ②亚硫酸盐处理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能与羰基化合物起加成反应,故可用于抑制褐变。 ③改变pH。在pH3.0时,美拉德反应速度随pH增大而加快,抗坏血酸褐变在pH3左右也较为稳定,接近碱性时,则不稳定,易褐变。所以降低体系的pH可控制这类褐变。 ④降低成品浓度。一般情况下,褐变速度与基质浓度成正比,适当降低产品浓度可降低褐变速率。如柠檬汁比橘子汁易褐变,故柠檬汁的浓缩比通常为4:1,而橘子汁可高达6:1。 ⑤使用不易褐变的糖类。用蔗糖代替还原糖,或用果糖代替葡萄糖,相对来讲较难与氨基化合物结合,从而降低褐变速度。 ⑥生化方法。在含糖很少的食品中,加酵母,令其发酵除去糖分可防止羰氨褐变。如在蛋粉和脱水肉类生产中采用此法;或加葡萄糖氧化酶使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使其不能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羰氨褐变。 ⑦钙盐。钙可同氨基酸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钙盐有协同二氧化硫控制褐变的作用。 食品生物化学 第二节 味感及味感物质 一、味感的概念 味感是指物质在口腔内给予味觉器官舌头的刺激,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复合性的。味感有甜、酸、咸、苦、鲜、涩、碱、凉、辣、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 二、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味感的关系 一种物质产生味感的先决条件是它应该溶于水中。味感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其味感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一般化学上的酸性物质具有酸味;化学上的盐类具有咸味;化学上的糖类是甜味的;生物碱及重金属盐则是苦味的。但也有很多例外,如:草酸是涩的;盐类组成的原子变大时,就会发生苦味;溴化钾兼具咸味和苦味,而碘化钾主要呈苦味;有些盐如醋酸铅和醋酸铍及一些非糖有机物是甜味的。 物质分子结构上的微小改变,例如引入取代基,取代基的位置、立体位置不同,都可使味感发生极大的变化。 食品生物化学 甘素及其衍生物结构及味感 食品生物化学 三、甜味与甜味物质 1.甜味的机制——夏伦贝格尔(Shallen berger)学说 夏伦贝格尔的AH-B学说认为甜味物质都具有一个负电性的原子A,如氧或氮,这个原子上还有一个质子,通过单共价键与以上电负性原子A连接,所以AH可代表羟基(-OH)、亚氨基(=NH)、氨基(-NH2)等基团。从AH基团的质子起2.5~4?的距离内,必须有第二个电负性原子B存在,也可以是氧或氮。甜味化合物上的AH-B单位可和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