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月考作文评讲 ——林小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秦 李斯《谏逐客书》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 吴承恩《西游记》 以上的言论给了你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自定中心,不少于800字。 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乱涂乱画,卷面不堪入目 2、 不能把握材料作文的中心,偏题,离题。【偏题——谦让、忍等;离题——选择、积累、帮助、将心比心、坚持、给人方便也给自己方便、梦想等】 3、 分论点混乱,不合逻辑。 4、论据牵强,不典型,不充分,人物或事件张冠李戴,还乱编故事当做论据 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 5、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字数 6、开头没有引材料,没有点题(提出中心论点) 7、结尾没有深化主题 8、没有写标题 明确主体 一、逐则分析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君王不摒却千万平民百姓的力量,所以能使他的德行圣明。(包容) 意为能宽容的地方就不要揪住不放,要留有余地。(包容) 阅读例子,判断类型 (相同型、相反型) 相同型 例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 相反型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 三、找出关系点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 四、综合立意: 角度: 角度1、什么是包容(宽容) 角度2、为什么要包容(宽容) 角度3、怎样包容宽容(宽容) 示例:(是什么角度) 中心论点:人应该要学会宽容 分论点①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②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③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示例:(为什么角度) 示例:(为什么角度) 中心论点:宽容有神奇的魔力,让我们宽容待人吧! 分论点:①宽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暴戾为祥和; ②宽容,可以抚平受伤的心,沟通心灵的隔阂; ③宽容,他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示例:(怎么办角度) 中心论点:学会宽容 分论点:①宽容伤害你的人 ②宽容遗弃你的人 ③宽容打击你的人 ④宽容背叛你的人 材料作文首段要引材料 评一评下例优劣: 正如李斯所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故包容之心能使一个人成长。 ——B3《包容之心》 改: 正如李斯所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正是泰山的包容成其大,河海的包容就其深,王者的包容明其德。故我们要学会包容,常怀包容之心。 评一评,改一改 有关素材 1、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2、负荆请罪 ?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