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需要层次理论写照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 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种水平: 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积极意义 1、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其理论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该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 产生的客观规律 消极评价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与生俱来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有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个人本主义者,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概念的社会现实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马斯洛的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对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解释。 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父母关系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2)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3)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 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 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 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 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 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 人 行为 结果 功效期待 结果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 ; 言语劝说 ; 情绪唤醒 习得性无助 前期实验 : 先给狗电击,狗遭受电击时会产生恐惧反应。 然后在电击同时伴随高频声音。 实验结果: 狗学到将声音与电击联系起来,听到声音就会出现遭 受电击时的恐惧反应,建立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 习得性无助 后期实验 : 在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后,将狗放入特殊的可以通电或 产生高频声音的箱子。 分别对实验狗和对照狗给予声音或电击,看实验狗是 否对声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 没通电的箱子 通电的箱子 隔 墙 实验结果: 对照组的狗 遭受电击时,立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 听到声音时,没有恐惧和逃跑反应。 实验组的狗 遭受电击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 听到声音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 为什么会是这样? 习得性无助 人们开始不理解实验组的狗在遭受电击时不逃跑现象, 只认为这是阻碍实验的不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这些现象后深层的原因。 在实验早期,由于实验狗在遭受电击时,不论怎样挣扎 反应,都无法逃脱或使电击停止,因此,狗意识到无论它 做什么都没有用,也就不再做什么,学会了无助。 习得性无助 第一组 实验对照组,接受噪音刺激。 但可以通过操作开关,控制噪音。第二组 实验控制组,接受噪音刺激。 可以操作开关,但没有用,无法控制噪音。第三组 空白对照组。 实验设计 将研究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 习得性无助 实验结果: 第一组 学会控制噪音,在新环境会同样反应。 第二组 三分之二的人学会无助行为,在新环境不去 控制噪音,忍受刺激。 第三组 多数人在新环境作出反应,尝试控制噪音; 十分之一的人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 习得性无助 结论:习得性无助模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