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散文;;;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 ,字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___)。春秋时期的__家、__家,__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主张的 核心是“仁”。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育上,他“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辩解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辩解二:“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那么季孙讨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要攻打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充任职位,做不到就辞职。’(盲人)摇晃着 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财富平均分配了,便无所谓贫穷;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感到人少;国家安定,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像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政教吸引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归顺;国家四分五裂,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的内部呢!”?;季氏;季氏将伐颛臾(语录体散文);判断句
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疑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
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否定句
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谋动干戈于邦内
(2)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
;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
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有国有家者
古义: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
为:做。
今义 以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
;于;③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④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①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有时动词前面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