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第一周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色彩设计 ◆胎质的色彩 红陶、灰陶、黑陶、白陶 ◆面料的色彩 原始社会的彩陶在不同部位有黑、红、赭、白的彩色绘饰。先绘画纹样而后烧造的为彩陶,秦汉时期在烧制好的陶器表面施以彩绘的被称为彩绘陶。 (二)肌理与图案设计 陶器上的肌理质感除了泥质本身的效果,大部分都是采用压印、拍印、刻划和雕镂的方法制成的。光滑的泥质陶和粗质的夹砂陶不但质感不同,在用途方面也有差异,前者多用于饮食器、盛贮器以及精美的礼器,后者则多用于炊器。 彩陶上装饰图案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点、线、面的抽象几何纹饰为主,出现较多的还有象生性的人形、动物纹、植物纹。这些纹饰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富有节奏和规律,实现了图案的样式化。其次,位置通常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比如大部分彩陶罐在肩部和上腹部的装饰较多,而彩陶钵和盆的装饰大都在器物的内侧或内底,符合人们观看物体时的视觉原理。 总体来讲,陶器上的图案设计构成大致包括对比、分割、重复、渐变、错视、密集等形式。对比最为普遍,比如线条的曲直、长短,面的大小、方圆,色彩的深浅、黑白,效果的动静、虚实等。分割用于整体装饰面的比例调节上,例如彩陶罐常见的上下分割和局部装饰面的对称分割,又如半坡型彩陶盆上鱼纹的三角形分割,以及半山型彩陶罐上的葫芦纹分割。 重复是形成连续纹样的方法,可以令图案富有规律性和整齐感。错视能凭图案本身线条方向、面积大小的几何构成引起观者视觉上的假想,具有一种图底双关,形象变幻的效果,比如看菱格纹彩陶罐时,既可以将深色视为图纹,白色视为底,也可以相反地看待。 漩涡纹彩陶壶,彩陶中漩涡纹的曲线与网格纹的直线形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 庙底沟类型彩陶,装饰采用三角形分割法 印纹硬陶瓮上均匀的编织纹理富有节奏感 菱格纹彩陶罐 案例解析 庙底沟类型彩陶 距今五千多年的庙底沟类型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艺兴盛期的代表,其造型与装饰比此前的半坡类型彩陶更加成熟,而且以优美的曲线造型和花瓣纹、花叶纹、旋花纹、变形动物纹等抽象纹样为重要特点。 庙底沟类型彩陶典型的器形有曲腹小平底碗、卷沿曲腹盆、双唇尖底瓶以及釜、灶等组合式样。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合连续纹饰设计,通常位于器物的口、腹部。例如钵形盆,敛口,沿外折,腹鼓,腹下逐渐收缩形成平底、高足。腹鼓处绘有圆点和弧线三角组成的二方连续的抽象黑彩纹饰,多是以圆点为中心向外作放射式的弧线或弧面,疏密得当,简洁流畅,活泼而有韵律感,与器形的弧线相得益彰。由于彩陶的口和足都有收敛,而且重点装饰多在上部,故这些装饰面的分割同时也加强了器物体量的对比和势感。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建筑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到聚落再到建城,体现了人们构造与规划能力的逐渐提高。由于圆形和方形的构造最容易掌握,而且规矩端正,又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相适应,所以早期的半地穴式和地上建筑,无论是住房,还是祭坛和墓葬,大都离不开这两种基本式样。后来出现了矩形和长条形的构造以及突出中央部位的中心对称布局,而且聚落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室内空间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也被进一步分割细化。 中国古代先民们在设计建筑时很自然地遵循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 ◆北方的穴居式和土木混合式建筑 ◆南方高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 北方从穴居到土木混合建筑的演化 南方干阑式建筑的演化 夏商时期,威权国家逐渐形成,宫殿体制也逐步发展。大型建筑群的布局规模独具气势,中国建筑的平面展开、封闭式的院落布置特点也在此时初具雏形。 西周时期,建立在血缘家族统治基础上的王权,促成了礼制建筑的兴建,例如祭天的设施和祭祖的宗庙。 《周礼·小司徒》中“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道明了都城、城邑、里、市、野、王畿之类的等级差异和面积模数的概念。这些规则被运用在建筑布局中,形成了建筑群院落式布局、中轴式对称、主体建筑位居几何中心的重要特点,对当时和后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总体来说,等级制度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可以使城市建筑按照礼法有秩序地发展,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甚至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过度营造造成的浪费;其弊端在于可能限制或阻碍建筑设计的创新。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发展数千年却始终保持如一的构造思维模式。 人类居所的发展: 最初的人类居所是天然山洞穴居。 新石器时期,出现竖穴或地穴式建筑,使用木骨泥墙和木柱支撑地面以上的顶盖。 到晚期,石砌墙和土坯墙的地面建筑。这些建筑形式遍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温带气候区。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临水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式建筑,则因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形式。 干阑建筑: 干阑式房子: (1)干阑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