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资本时代的实业守望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明珠:资本时代的实业守望者 第一部分 [内容简要]:她不愿走上资本狂欢的舞台,并拒绝为上亿年薪而卖掉企业。她紧抱着“工业精神”四个字,坚定地表示“我绝对不会随波逐流!”这让外界认为她很傻。她真的傻吗? 傻,汉语词典解释为,“头脑糊涂,不明事理”,或“死心眼,不知变通”。这原本是个有点贬义色彩的评价。但在浮躁的资本时代,傻,恰恰是实业守望者身上一种稀缺的精神。 我们讲述的就是三个“傻子”的故事。 一个是董明珠,格力电器的总裁,一个强势女人,她一直用一种“傻劲儿”,坚守着“吃亏”的工业精神,表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 一个是温州的鞋业老板,他本来是带领大家做实业的“老大哥”,结果小兄弟投资挣了大钱,他却成了小兄弟眼中的“傻帽儿”,他说自己是真傻,“不能加引号”; 一个是苏南一家制造企业的总经理,他的实业遭遇了种种困境,现在,面对资本的诱惑,他变得有些“傻乎乎”,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很怀疑,“在吃到资本市场的大蛋糕后,谁还能记得做出最好的小甜饼的志向呢?” 三个“傻子”,唱的其实是同一台戏,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在资本狂潮下,中国的经济愈发浮躁,老黄牛般的实业精神正逐渐淡去。 这是一种让人不安的倾向——幼稚的中国实业,出现了越来越多隐退的身影。有人完全放弃了实业,甚至将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企业卖掉,换成了大把用于投资的现金;有人将实体当作融资的平台,变工厂为工具;还有人虽然保留着实业,但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一时的投资获利。 史玉柱最近说,“未来,我可能从一个实业家转向一个资本家”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转身,也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选择。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苏泊尔创始人苏增福、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杉杉西服创始人郑永刚……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可否认,资本是一支重要的市场力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都有其自身的考虑。但站在整个中国市场来看,中国的实业根基十分薄弱,不仅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更缺乏执著的工业精神。如果出现实业空心化,那经济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至于实业为什么被抛弃,至少有两点原因值得反思:一是当下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导致存在“级差式”发展模式,投机空间加大,从而产生反常的投资回报泡沫。二是政府对于实业的关照欠缺,甚至出现诸多阻碍实业发展的迹象,这让实业、尤其是民营实业感到失望。他们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期,所以抛掉实业去套现,也就不难理解。 美国经济的历程,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这个以工业起家的国家,曾经试图以金融精神取代工业精神,最终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惩罚。现在,美国已经开始纠错,提出了“再工业化”的设想。 在中国,还没有资格提“再工业化”,因为连最基本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走完。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就好比一棵大树,金融是树冠,实体是树根,树根不牢,树冠越大危险就越大。他提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让工业精神扎根,而且要走完工业化的道路,否则“将来就会出问题”。 这,需要董明珠似的傻劲儿,更需要政府的责任和智慧。 虎猪牛的选择 当巴菲特取代松下幸之助成为全民偶像,先前萦绕在企业家们心中的实业梦想,也都渐渐远去了。 中国周刊记者宋合营北京报道 “未来,我可能从一个实业家转向一个资本家了。” 2010年11月初的一天,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在电波里信誓旦旦地说。他向到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解释,公司现有保健品、网游、金融投资三项业务,其中赚钱最多的还是金融投资,“比前两项加起来还多”。 这显然不是虚妄之语。在互联网上,新近流传着“投资如虎,地产似猪,而主营像牛”的说法,未具名的人士以此来解读愈演愈烈的“实业家变身资本家”现象,“相对于养牛的辛苦,他们都转向养虎、养猪。” “猪虎”诱惑 “养虎”何其易?翻看史玉柱的金融投资史,你就会发现,巨额的财富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打着滚儿翻倍增值的。 2001年,重新出发的史玉柱,凭借销售脑白金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不仅还掉了当年在珠海欠下的债务,而且公司账面还节余了将近5亿元的现金。为了控制自己在实业领域的多元化冲动,不重蹈当年覆辙,史玉柱想把这些钱用在金融投资领域。 投资国债吧,收益稳定,可是回报太慢;投资房地产,倒是大热,但却容易勾起“巨人大厦”给他带来的惨痛回忆;几经权衡之后,史玉柱最终决定,把钱投向商业模式清晰、盈利又相对匀速的银行股。 彼时,适逢他的多年好友、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遭遇债务危机。2002年,四通集团拥有的6000万股华夏银行股份被法院冻结,即将进入拍卖程序。关键时刻,史玉柱出钱帮段永基把债还了,并由此得到了第一笔华夏银行股份。 2003年,华夏银行筹备上市。在资格审查阶段,证监会指出,华夏银行第一大股东首钢总公司持股太高,必须转让出去一部分。史玉柱利用这一

文档评论(0)

151****0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