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洛阳城桥梁考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唐代洛阳城桥梁考论 —兼论都城桥梁的管理及其社会作用 汇报人:梁克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唐代洛阳城桥梁的空间分布 文献中对唐代洛阳城桥梁的记载不少,笔者以《河南志》和《唐两京城坊考》为主,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分别唐代洛阳城公共区域、皇家苑囿以及私人宅第中桥梁的空间分布进行考证分析。 图1,唐代洛阳城桥梁分布图 图中数字序号: 1.天津桥;2.黄道桥;3.星津桥; 4.中桥;5利涉桥; 6临寰桥;7.永济桥; 8.翊津桥;9.斗门桥;10.西漕桥;11.漕渠桥;12.镇国桥;13.谷水桥;14.虹桥;15.望仙桥;16.白居易宅桥; 17.裴度宅桥。 (一)公共区域的桥梁 1.天津桥、黄道桥、星津桥 天津桥,初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因《尔雅》有“箕、斗之閒为天汉之津”,故名。《大业杂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阔二十步……过渠二百步至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其位置即在洛阳皇城端门南三百二十步(约合472米)洛水之上,南通洛阳城最主要的街道——定鼎门街。桥南北建有四座高百余尺的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隋代天津桥是一座“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的铁链维舟浮桥,这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以铁链联结船只、架设浮桥的记载。隋末战乱中,天津桥遭到破坏。大业十三年(617)裴仁基与孟让率兵攻入洛阳城,“烧天津桥”。 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改造天津桥,令石匠“累方石为脚”,这可能是一种由数根多层方石垒砌的石柱或介于柱、墩之间的砌石结构(如图2)。2000年3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桥西400米洛河北岸河滩内曾发现发现过天津桥桥墩遗存。 实际上,隋至唐初,端门前还有黄道桥和星津桥。黄道桥位于天津桥北的黄道渠上;天津桥南二百步,又有星津渠,渠上有浮桥一座,名为星津桥,又称皇津桥,此桥为可开闭的开合桥,“时有开阖,以通楼船入苑。”开元二十年,此桥被毁,与天津桥合为一桥。 图2,累方石为脚桥柱 2.中桥 中桥,有新、旧之分。旧中桥,隋炀帝大业初建造,名立德桥,位于惠训坊北,北当外郭城北偏西徽安门。《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惠训)坊北旧中桥……半已西道术坊。”然该书前所附“东都外郭城图”中惠训坊在西,道术坊在东,图文显然不符。《城坊考》“洛渠”条记:“斗门之西旧中桥”,注文曰:“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惠训坊在东,中桥则正对徽安门,故惠训坊应在东,道术坊在西,其图有误。另外,《城坊考》“洛渠”条记:洛水在惠训坊西分有漕渠,置斗门,而立德桥在惠训坊北,故其应在斗门之东,“斗门之西旧中桥”记载有误。立德桥在隋末亦毁于战乱。 唐显庆时重建,因在天津桥与利涉桥中间,故改称中桥;《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记载:咸亨三年,仿天津桥“累石为脚”。上元二年,司农卿韦机“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是为新中桥。辛德勇先生在《隋唐两京丛考》中指出:“安众坊之左街”即此坊东、南市西之街,长夏门在此街南。永昌元年,武则天令将作监少匠刘景仁对中桥进行修缮加固,并改名永昌桥;如意元年九月,命李昭德“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这种积石为脚并锐其前的桥柱(如图3),削弱了水流对桥柱的冲击,使桥柱更加稳固,“自是竟无漂损”。 图3,积石为脚而锐其前桥柱 3.利涉桥 此桥也是隋代所建,武德四年(621),桥市俱废;显庆中重建;此桥“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乾封年间桥又废,后民间私造,“以舟为梁”,称为浮桥。上元中,中桥东移后,从新中桥往来更加方便,利涉桥又被废弃;天宝八载(749),商人李秀升通过民间募捐集资,又在几乎同一位置“南市北架洛水造石桥”,桥南北长二百步(合295米),继续沟通洛水南北行人往来。 4.临寰桥 在通远市南洛水上,龙朔元年(661)被废。 5.永济桥 洛阳皇城右掖门南洛水上有永济桥。《通鉴》记载:武德四年(621),李世民东征时,“(王)世充出右掖门,临洛水为阵”,胡三省注曰:“东都城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洛水迳其前,有天津、永济、中桥三桥。” 6.翊津桥 唐代洛阳宫城和皇城之东有东城,其南门曰承福门,“门南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东街”。 7.斗门桥 洛水过天津桥之后东北向流,在惠训坊西引有漕渠。隋炀帝以洛水“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为由,开此渠。《河南志》载:在水渠口设有斗门,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这是一种屋桥,可能与渠同时修造。这种桥梁上建屋,不仅可以遮风挡雨,减缓桥上梁木因雨淋曝晒而腐朽,延长桥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桥下“水势峻急,急湍百余步”,水流的冲击力很大,桥上建屋可以用来压重,防止桥梁被湍急的水流冲垮,起到保护桥梁的作用。 8.西漕桥 漕渠在从洛水分流向东北方向,经立德坊南,东流至归义坊西南,有西漕桥,乾封年间修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