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洛阳城的桥梁考论(梁克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唐代洛阳城桥梁考论 ——兼论都城桥梁的管理及其社会作用 梁克敏 作者简介:梁克敏(1987—),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隋唐史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古城市史。 摘要:桥梁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据文献记载,唐代洛阳外郭和许多园林宅第的河渠上曾修建过20处各式各样的桥梁。唐代对这些桥梁实行双轨制的管理模式,由尚书省总体领导,将作监、少府监负责当街主要桥梁,河南府、县负责其他桥梁的修建与维护,左、右金吾卫和东都留守负责桥梁的交通治安管理。这些桥梁是当时洛阳城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文化生产的场域以及游赏之盛景,在唐代洛阳城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唐代;洛阳城;桥梁 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桥梁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既能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又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俗语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唐代洛阳城内洛水贯都,河网纵横,城中不仅有伊、洛、谷、瀍等天然河流,而且还有通济渠、运渠、漕渠、泄城渠等诸多人工水道。因此,唐代洛阳城内先后修造有20处桥梁。这些桥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城市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唐代洛阳桥梁虽已有些研究,但多关注天津桥和中桥,郭绍林:《洛阳天津桥、中桥与唐代社会生活》,《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第66—71页;俞凉亘:《隋唐东都天津桥的初步探讨》,《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1—216页;赵振华:《唐东都天津桥研究》,《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9—395页;肖龙祥:《唐前期洛阳天津桥的政治空间》,《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9期,第19—20页。对其他桥梁则鲜有论及。事实上,这些桥梁同样在洛阳城市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它们进行全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通过对唐代洛阳城桥梁的 郭绍林:《洛阳天津桥、中桥与唐代社会生活》,《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第66—71页;俞凉亘:《隋唐东都天津桥的初步探讨》,《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1—216页;赵振华:《唐东都天津桥研究》,《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9—395页;肖龙祥:《唐前期洛阳天津桥的政治空间》,《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9期,第19—20页。 一、唐代洛阳城桥梁的空间分布 文献中对唐代洛阳城桥梁的记载不少,但比较分散,且有所抵牾和遗漏。笔者以《河南志》和《唐两京城坊考》为主,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唐代洛阳城公共区域、皇家苑囿以及私人宅第中桥梁的兴废变迁与空间分布进行考证分析。 (一)公共区域的桥梁 1.天津桥、黄道桥、星津桥 天津桥,初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因《尔雅》有“箕、斗之閒为天汉之津”,故名。(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大业杂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阔二十步……过渠二百步至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唐)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校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页。其位置即在洛阳皇城端门南三百二十步(约合472米)洛水之上,按唐代尺度分为大尺和小尺,一大尺约0.295米,一小尺约0.246米,在测量建筑及度量里程时多用大尺,五尺为一步,约合1.475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约531米。(参见杨际平:《唐代尺步、亩制、亩産小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2—44页。)南通洛阳城最主要的街道——定鼎门街。桥南北建有四座高百余尺的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隋代天津桥是一座“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的铁链维舟浮桥,《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2页。这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以铁链联结船只、架设浮桥的记载。桥梁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 (唐)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校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按唐代尺度分为大尺和小尺,一大尺约0.295米,一小尺约0.246米,在测量建筑及度量里程时多用大尺,五尺为一步,约合1.475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约531米。(参见杨际平:《唐代尺步、亩制、亩産小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2—44页。)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2页。 桥梁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168页。 《隋书》卷七〇《李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28页。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