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痰液粘稠度的判断 具体的判断依据是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头处的性状及在玻璃管内壁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为三度: 1度: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 2度:痰的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容易被水冲净; 3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 * 七、吸痰效果评价 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并配合操作。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安全(生命体征无异常变化)、有效。 3.用后物品的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 吸引方法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1.呼吸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吸出血性痰液。 2.低氧血症: 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同时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的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不充分。呼吸加深加快,缺氧加重,脉搏加快,血压升高。 八、吸痰法--并发症 * 八、吸痰法--并发症 3.肺不张:负压吸引,减少肺内通气量,促进肺不张。咳嗽、喘鸣、咳血、脓痰等。 4.气道痉挛:负压吸引刺激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喘鸣、咳嗽。 * 八、吸痰法--并发症 5.感染: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寒颤、高热、痰多,脓痰。 6.心律失常:反复吸引时间长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吸痰管插入过深或吸痰刺激引起。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乏力头晕,诱发心绞痛、严重心跳骤停。 * 练习题: 1.为小儿吸痰时,负压一般不宜超过___。 A.13.3kPa B.21.3kPa C.40.0kPa 2.吸痰前下列检查方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吸痰管号码是否合适 B.电源和吸引器电压是否相等 C.吸引器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D.安全瓶内是否加入少量消毒剂 E.吸引器的吸力是否正常 * 3.痰液粘稠时可采用下列哪些方法以利痰液吸出_________。 A.背部叩击 B.体位引流 C.增加吸痰次数 D.雾化吸人 E.缩短吸痰间隔时间 4.下列吸痰法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A.使用前检查吸引器功能 B.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 C.吸痰时宜反复上下提插以保证吸净 D.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 E.插管时要堵住“Y”形侧孔 * 思考题: 在吸痰过程中, 如果负压装置没有了负压,该怎么处理? * 谢 谢 * * * * * - * k * - * k * 吸 痰 法 张 艳 玲 * 一、定义 二、适应症 三、吸痰装置 四、吸痰目的 五、操作步骤 六、操作规范要点 七、吸痰效果评价 八、吸痰并发症 吸痰法 (aspiration of sputum) * 一、定义: 利用吸痰装置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 * * * * 二、适应症 临床上主要用于危重、年老体弱、昏迷及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的患者。 * 三、吸痰装置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大号注射器吸痰法 电动吸引器 多在各大医院使用,吸引管道连接到病室床单位,使用时接上吸痰瓶和吸痰导管,开启开关,即可吸痰。 在没有中心吸引装置、电动吸痰器时使用。一般用50或100ml注射器连接导管抽吸。 吸引器接通电源后,通过马达工作产生的负压将痰液吸出。 * 紧急状态时 口对口吸痰 操作者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后仰并捏住患者鼻孔,口对口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 电动吸引器的构造与原理 构造 原理 电动吸引器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力表、安全瓶、储液瓶组成 安全瓶、储液瓶是两个2500ml的容器,瓶塞上有两个玻璃管,并有橡胶管相互连接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不断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 负压,将痰液吸出 * * * 电动吸引器 * 四、吸痰法目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预防并发症发生 * 五、吸痰法具体操作 1、【操作前准备】 (一)、评估 1、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以及痰液性状。 2、病人口腔及鼻腔情况。 3、病人的病情意识状况及合作程度,心理 状态。 4、电动吸引器的工作性,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