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天启六年「清口灵运碑记」 考释目 录肆壹贰叁研究缘起碑记简介碑文释读研究思考壹研究缘起壹 研究缘起2018年5月12-16日,镇宁淮历史地理专业考察,第4天5月15日下午。14:25到达考察点17——惠济祠-天妃坝遗址、张福河船闸,考察点18——通济闸(二闸)、惠济闸(头闸)、甘罗城遗址、顺黄坝遗址。自二闸入口继续南行1.5公里,到达码头村四组,但起初未能找到惠济正越闸的具体方位,询问村民也并不清楚。我根据《考古报告》所附的惠济正闸发掘照片,找到与照片相符合的变电箱及民居房屋,确定了头闸位置所在。越闸在其东面500米处。在此歇息片刻后集体合影,未继续前往惠济越闸,错过清口灵运碑。步行穿越码头村四组、六组,乘车北去,途径甘罗城遗址,时间紧张,未能下车。继续西行,17:35抵达顺黄坝遗址,但大门紧锁,时间较晚,无法进入参观,在遗址大门外,我为大家讲解了顺黄坝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继续向西过四龙碑桥,为张福河河道,亦废黄河故道。西岸堤坝即为拦黄坝。未能继续前往汪英桥一带,考察旧县村(清河旧县)和玉坝村(御坝)。贰碑记简介贰 《清口灵运碑》简介《清口灵运碑记》是淮安现存年代较早的水神祭祀显应的明代漕运碑刻文献,是淮安清口地区一带年代较早、保存较好、史料价值很高的一方祈神碑,本立于清口张将军庙中,晚清时清口淤塞,庙祠圮废,此碑亦湮没地下。民国时期地方人士多次挖掘寻找,庙基找到但碑仍无踪。解放后亦曾多次寻找未果,文革期间曾作为桥板,为行人踩踏多年,后为曾任水利站长的码头村三组村民薛鹏祥发现并保护起来(今淮阴区码头镇西敬老院旁),供专家学者和游人参观和释读。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清口灵运碑记所在处沿码头镇南街向前行驶,约1公里到达东港桥。正对着东港桥的公路弯道,是洪泽湖大堤的起点,即“洪泽湖大堤零起点标志园”。北侧堤腰建有一座方亭,亭中立有一块高大的古碑。碑头隐约能见“清口灵运碑记”六个篆书大字。碑文却因岁月的磨蚀而漫漶不清了。亭外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将《清口灵运碑记》全文刻在上面。叁碑文释读叁 碑文释读《清口灵运碑记》立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碑高2.26米,宽0.69米,厚0.21米,青石雕凿,碑质为金砂鱼籽石,碑额联体,碑首呈半圆形,四周有7厘米宽的线刻祥云和如意精美图纹。碑阳碑文21行,满行36字,共583字,由总漕苏茂相撰文并书。碑阴碑文14行,满行36字,共288字,有苏茂相为“清口祷河有应志喜”诗二首和从祷官员39人的官衔、姓名。 叁 碑文释读碑身文字如右图所示,因年久腐蚀风化严重,碑文难辨,吴文已对此碑进行了释读,且80年代《淮阴县志》曾录文释读,天启《淮安府志》、《古今图书集成》则录有碑阳全文和碑阴二诗,二者可资释读。另外,明代晋江方志大家、镜山先生何乔远曾为苏茂相作《昔者吾友苏司寇公行状》(收入《镜山全集》)一文中亦记天启六年任总漕诸事,尤其是清口祷神之事,亦可为参考。 叁 碑文释读碑身文字如右图所示,因年久腐蚀风化严重,碑文难辨,吴文已对此碑进行了释读,且80年代《淮阴县志》曾录文释读,天启《淮安府志》、《古今图书集成》则录有碑阳全文和碑阴二诗,二者可资释读。另外,明代晋江方志大家、镜山先生何乔远曾为苏茂相作《昔者吾友苏司寇公行状》(收入《镜山全集》)一文中亦记天启六年任总漕诸事,尤其是清口祷神之事,亦可为参考。 清口靈運碑記 ①國家歲轉東南數百萬之粟以實天府,皆於淮安清口以達於北。清口者,黃與淮交匯之處也。黃濁淮清,必淮足抵黃流始無壅。 ②天啟丙寅春,茂相奉璽來董漕務。五六月間,南旱北霪,淮勢弱,黃挾雨驟漲,倒灌清江浦、高寶之墟。久之,泥沙堆淤,清口幾為平陸,僅中間一泓如線,數百人日挽不能出十艘,茂相大以為恐。 ③或曰:“金龍四大王最靈”,因遣材官周宗禮禱之。是夜,水增一尺;翼日,雨,複增二尺;雨過旋淤,茂相曰:“非躬禱不可!”閏六月二十有五日,率文武將吏詣清口,禱於金龍四大王及張將軍神祠。四大王,黃神也,祈遜淮勿侵;張將軍,淮神也,祈捍黃勿縮。是時,旱日熾,即一泓如線者亦幾絕流。 碑阳 ④群議開天妃壩,開烏沙河。張郡丞元弼言曰:“神憑人言,無事倉皇,還繇舊道”,眾未之信。越五日,為七月朔,晨氣清朗,已而涼風颼颼,陰雲滃鬱;不移時,大雨如注,達夕不歇。初二日,雨如之,河流澎湃。停泊千餘艘,歡呼而濟,淮遂強能刷黃。迄秋,糧艘盡渡無淹者。眾始詫河神有靈,“還繇舊道”語非誣。儹漕徐夢麟侍禦駐京口,日淤是虞,當午憑几,河神見夢,詳具侍禦《清淮紀夢錄》。 ⑤嗚呼!我皇上以聖明踐祚,水府百靈,莫不受職。龍飛之歲,黃河清數百里。而漳水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