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族元素专题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色晶体A加热后有红棕色气体B生成。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C生成,盐酸过量时沉淀C溶解得到D。若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KI溶液,则有黄色沉淀E生成。向A的水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F生成,NaOH过量则沉淀F溶解。将气体B通入水中生成G,并放出无色气体H。沉淀F溶于适量G中形成的溶液,结晶后可以得到A。写出A-H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 A-Pb(NO3)2 B-NO2 C-PbCl2 D-PbCl42- E-PbI2 F-Pb(OH)2 G-HNO3 H-NO 2Pb(NO3)2 = 2PbO + 4NO2 + O2 Pb2+ + Cl- = PbCl2 PbCl2 + 2Cl- =PbCl42- Pb2+ + 2I- = PbI2 Pb2+ + 2OH- = Pb(OH)2 3NO2 + H2O = 2HNO3 + NO Pb(OH)2 + 2HNO3 = Pb(NO3)2 + 2H2O * * 碳族元素 1.周期表中位置:第IVA族元素包括碳C、硅Si、锗Ge、锡Sn、铅Pb五种元素统称为碳族元素。其中C 、 Si是非金属元素,其余三种是金属元素。 2.价电子层结构:ns2np2 3.氧化态:能成氧化数为+4和+2的化合物,碳也能生成氧化数为-4的化合物。在碳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氧化数为+4的化合物的稳定性降低,惰性电子对效应逐渐明显。 4.硅和第IIIA族的硼处于对角线位置,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 5.自然界存在 碳:丰度:4.8×10-2%,游离的碳有金刚石和石墨,还以化合态存在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动植物体及石灰石、白云石、二氧化碳中。 硅:丰度:27.7%,占地壳质量的1/4强,含量次于氧。 锗、锡、铅:以矿物质存在,锗石矿Cu2S·FeS·GeS2、锡石矿SnO2、方铅矿PbS等。 ?概述 ⅣA 碳(C) 硅(Si) 锗(Ge) 锡(Sn) 铅(Pb) 原子序数 6 14 32 50 82 价层电子构型 2s22p2 3s23p2 4s24p2 5s25p2 6s26p2 主要氧化数 0、+2 +4 0、+2 +4 0、(+2) +4 0、+2 +4 0、+2 +4 原子半径/pm 77 117 122 141 175 离子半径 r(M4+)/pm 16 40 53 69 78 r(M2+)/pm - - 73 118 119 I1/(kJ·mol-1) 1402 1012 947 834 703 电负性( ) 3.0 2.1 2.0 1.9 1.9 ?p 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 性质 碳(C) 硅(Si) 锗(Ge) 锡(Sn) 铅(Pb) 主要化合价 单质色、态 氢化物RH4的稳定性 主要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化学式 酸碱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2、+4 +2、+4 +2、+4 +4 +2、+4 无色或 黑色固体 灰黑色固体 灰白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蓝白色 固体 逐渐减弱 CO、CO2 SiO2 GeO GeO2 SnO SnO2 PbO、PbO2 H2CO3 H2SiO3 H4SiO4 Ge(OH)4 Sn(OH)4 Pb(OH)4 非金属性递减、金属性递增 酸性递减 碱性递增(多数有两性) 杂化态 空间构型 典型物质 sp 直线形 CO2,CS2,HCN,C2H2,OCN- sp2 平面三角形 石墨,CO,C6H6,COCl2,CH sp3 四面体 金刚石,CH4 CX4 sp3 三角锥 CH3- ?碳元素的单质 碳的成键轨道如下: 碳的同素异形体: 从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碳有金刚石、石墨、球碳(以C60为代表)和管碳等多种同素异性体,以石墨为主。无定形炭本质上都是纯度不等的石墨微晶。 石墨(sp2杂化) 金刚石(sp3杂化) 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O2中燃烧,在620K时,产物为CO2。碳能与氟直接化合,但不与其它卤素直接作用。 C(s)+2F2 = CF2 (2)碳作为还原剂能与一些氧化物或氧化剂反应。 如: PbO(s)+C(S)=Pb(s)+CO(g) Fe2O3(s)+3C(s)=2Fe(s)+3CO(g) H2O(g)+C(灼热)=CO(g)+H2(g) 2H2SO4(浓)+C(s)=CO2(g)+2SO2(g)+2H2O(1) 4HNO3(浓)+C(s)=CO2(g)+4NO2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