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二 02 虚假的股票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A 公司广州分公司从2006 年6 月起, 在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谎称该公司股权已 在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 然后: 该公司承诺每年有20% 的红利、并描绘未来将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为诱饵,通过熟人、朋友之 间口口相传,以转让股权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2900 多万元,涉及500 多人。 后来呢? 案例二 02 虚假的股票 悲催的结果: 同样的人去楼空! 2007 年4 月,该公司法人代表(股东) 于某主动投案自首,交代了与王某在广州设立分公司,以 高息利诱变相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 案例二 02 虚假的股票 欺诈行为手法分析: 该类案例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以高收益、未来赴美上市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参与非 法股权投资,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通过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口碑传播等方式。 案例三 03 非法经营股权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李某是广东来沪打工人员,见股市日益红火,便萌生了经营股权转让业务的想法。此后李某与男友 黄某谋划着先成立一家空壳公司,以公司的名义经营股权转让。 然后: 黄某以自己的名义注册成立了B 投资咨询公司,私自制作营业执照复印件,在经营范围中添加了“ 企业产权交易”项目,在未办理《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超出核准经营范围,虚构了公 司具备股权交易的资质。 后来呢? 案例三 03 非法经营股权 悲催的结果: 李某和黄某两人白天随机拨打私宅电话,因为白天一般只有老年人在家,两人抓住老年人获取信息 相对滞后、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又容易轻信他人的特点,以B 公司的名义推销股权,以诱人的财富 梦想蛊惑老人。两人谎称, C、D 等公司属于高科技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上市,现在只要以 每股人民币4.2 元- 4.8 元的价格买进股权, 按照申请办理进度,2-3 年后即可等到公司上市,参 照香港同类公司股价, 上市之后公司股价就能飙升至每股40-50 港币,有十倍以上的赢利空间。 最后的结局当然还是人去楼空,钱没了! 案例三 03 非法经营股权 欺诈行为手法分析: 不法人员通过设立空壳公司,超范围经营股权转让业务,谎造未来在境外计划,利用老人对于金融 市场不熟悉的特点,以虚假允诺的方式,实施合同欺诈。通过伪造“回购协议”、“授权书”和“ 证明”等文件,赢得信任,最终得以实现欺诈获利。 案例四 04 互联网上的欺骗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某文化公司负责人张某因经营不善,想通过某网购网站转让公司股份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9 年3 月,张某在网购平台注册会员,并在网站上公开销售“凭证登记式会员卡”,声称凭此卡可以低价 获得公司原始股份。 然后: 张某将其公司包装成为成熟型企业。凡是购买了该公司原始股的会员,每年都将获得高额分红,而 且公司未来2 年内将会在国外上市,一旦公司上市成功,将会有更高的收益。 后来呢? 案例四 04 互联网上的欺骗 悲催的结果: 为了让投资者更加相信,张某为购买了原始股的投资者做了以下事情:一是让所有投资者轮流来参 观公司,并临时召开了一次股东大会;二是临时制作了所谓的“股东卡”, 上面有股东姓名、持股 比例、购股时间等信息;三是在公司电脑内录入所有“股东”的持股资料,并为“股东”建立了独 立的内部账号。 2010 年1 月,该公司还以短信方式通知投资者要2010 年3 月10 日上午9 点召开股东大会。 然而,2010 年3 月10 日上午,投资者们兴冲冲来到该公司时,却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张某早已逃 之夭夭。截至该公司被查封,受害的投资者人数为560 余人,被骗金额高达6350 余万元。 案例四 04 互联网上的欺骗 欺诈行为手法分析: 该类非法证券活动借助公众平台,如购物平台、微博、微信、社交网站、广播电视等,一般以销售 原始股或其他附原始股转让的凭证为借口,并谎称公司即将在国内或国外上市,或者予以较高分红 承诺,利用投资者追求暴富的心理,以及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欺骗投资者。 此外,还让投资者体验做股东的感觉,并假装进行股票登记,开股东会议等等,更是进一步麻痹投 资者。 案例五 05 虚构的“金融产品”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A 投资公司客户经理张某,经人介绍认识B 投资公司客户经理于某,并通过其参与所谓的“证券公 司资产管理业务”。于某承诺此业务资金划出至回转期限仅1 天,日息高达1%。此后, 张某先后 三次介绍他人参与该业务,其中前2 次交易均成功收回本息。 然后: 第3 次,张某自己出资50 万元,客户王某出资40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