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验三 结构静力综合试验
1 试验目的
通过对混凝土梁进行静力加载,了解结构静力试验的规划、准备、试验及数据整理、误差分析,观测混凝土梁开裂前后的截面性质,探究梁的极限荷载和破坏形式;用回弹仪测定混凝土强度。
2 试验设备
工具箱;加载设备;百分表;电阻应变仪;电阻应变片5片;回弹仪。
3 试验步骤
1. 将5应变片粘贴至试件跨中表面,分别于中线上及两侧25mm、50mm处;
2. 用压力试验机测定三块混凝土立方块的强度,预测梁的开裂及极限荷载;
3. 将导线与应变片相接并与应变仪连接;
4. 调节支座距离,将梁正确放置在加载台上;
5. 由千斤顶施加一小荷载,检测应变片是否正常工作;
6. 保持荷载,在梁侧布置测点,用回弹仪测定混凝土强度;
7. 在跨中安装百分表测定挠度;
8. 根据预测荷载制定加载方案,对梁进行加载至破坏,同时读取应变片读数、百分表读数,以及观测、记录裂缝;
9. 整理试验用具。
4 试验数据处理
4.1 基本参数
梁的尺寸:mm,跨度1400mm;
受弯有效高度:123mm;
纵筋:HRB335级钢筋,2Φ12,面积226mm2;
架立筋:2Φ3.82;箍筋:HPB300,Φ1.58@50
4.2 开裂、极限荷载预测
3个mm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分别为29.1MPa、29.5MPa、30.4MPa,平均值为29.7MPa;折算为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为28.2MPa、轴心抗压强度21.4MPa、轴心抗拉强度2.5MPa。
因此,开裂弯矩:
开裂荷载:
极限弯矩:
极限荷载:
4.3 回弹试验
在梁上两个支座内侧的两个侧面分别取60×60mm正方形测区,分别均匀布置16个测点,相邻测点距离20mm。对每个测区,将结果中16个数据舍去3个最大及3个最小值,对剩余10个值求平均,即为该测区的测定结果。
按测区记录数据如下表。
测区
1
2
3
4
测值
34
35
35
31
34
32
41
34
31
35
30
34
32
29
30
32
39
34
40
34
34
34
34
34
40
32
34
36
35
37
34
34
39
34
38
34
40
34
38
36
34
32
34
30
34
34
34
34
35
51
36
37
36
36
34
34
34
34
30
30
30
40
37
35
平均
35.7
34.6
34.4
33.8
34.6
4.4 加载数据
原始数据见附表。
由于2号应变片(由上至下第2片)接线出现故障,数据不可靠,但仍在下面的荷载-应变曲线中表示,但不用于计算曲率。
以下给出加载前期(荷载5kN左右之前)以及加载全过程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1 加载前期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2 加载全程的荷载-应变曲线
由第一组曲线可以看出,荷载小于2kN的时候,除了2号应变片,其余应变片的变化趋势较正常。由第二组曲线,可知随着荷载增加,中和轴上移,并在32kN左右进入塑性阶段。
与此对应,绘制出两组截面应变分布图如下(其中加载全程曲线考虑至25.6kN,在此之后裂缝穿过5号应变片,缺少数据)。
可以看出,加载全程梁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而加载初期若除去2号应变片的影响,也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初始中和轴高度大约为74mm。
图3 加载前期截面应变分布
图4 加载全程截面应变分布
下面给出加载全程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5 荷载-挠度曲线
可以看出, 4kN以下梁为弹性,4kN以上为弹塑性。荷载达到32kN之后,梁受到破坏,进入塑形阶段,随着挠度的增加,荷载不再增大。梁的屈服挠度约为8mm。
下面再给出梁加载全程的荷载-曲率曲线。
图6 荷载-曲率曲线
为了用上除了2号应变片外的所有数据,这里曲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下面给出荷载-中和轴位置曲线。
图7 荷载-中和轴高度曲线
可见,在荷载达到10kN以前中和轴随着荷载的增大有较大的上升,10kN之后中和轴位置趋于稳定,距梁顶部约0.25h。理论上当梁进入塑性时中和轴会迅速上升,但这里因为裂缝贯穿应变片位置,因此没有记录到相关数据。
下面给出梁的裂缝分布照片及局部破坏形态的照片。
图8 照片
可见,梁受弯时裂缝发展较均匀,但最终仍为斜裂缝发展至加载点处,顶部混凝土压酥,梁受到弯剪破坏。极限荷载约为32kN。
5 讨论及思考
5.1 误差分析
该试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试验误差及数据记录不完整。
(1)回弹试验
因大家第一次操作回弹仪,因此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主要失误有:1. 推动回弹仪时用力较大、速度较快导致误差;2. 对同一点,第一次回弹没有固定好,进行第二、三次时已将混凝土压实,测得强度偏高。另外,还有因固定摩擦力不足,导致回弹时梁有位移。这些均为该试验的偶然误差,通过舍去3个最大、3个最小值可以减小甚至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标准图集-10J301-地下建筑防水构造.pdf VIP
- 2025辽宁丹东市元宝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2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第14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文明交通,携手共创——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班会-【中职专用】主题班会课件.pptx
- 2024年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报告.pdf VIP
- 防范酒驾醉驾及黄赌毒.pptx VIP
- 2021年:历年人大附中新初一分班考试数学部分真题.pdf VIP
- 建设单位风电项目专业标准清单.docx VIP
- CJJT261-2017 城市照明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程.docx VIP
- GB+39800.1-202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1部分:总则.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