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泰九年(1020年) “大食国遣使进象及方物为子册割请婚”, “太平元年(1021年)三月,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封王子班郎尹胡思里女可老为公主,嫁之” ——《辽史·圣宗》 阜新辽萧和墓道北壁契丹人出行图 * * 五代徐夤《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 宝器一泓银汉水, 锦鳞才动即先知。 似涵明月波宁隔, 欲上轻冰律未移。 雾薄罩来分咫尺, 碧绡笼处较毫厘。 汉代及以前中国自产玻璃都是铸造的,至少北魏中国掌握了吹制技术,但似乎并非没有意识到玻璃的特性,多用于装饰品或与装饰有关的器类制造。 主要是艺术品和奢侈品。 中国古代玻璃,与铜、铁、瓷、织物,甚至玉、金银不同,始终是艺术品与奢侈品,与贵族高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过分地对传统的继承和依赖,其表现一是坚持铸造技术,二是及仿其他材质的器物,这一态度和制做行为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艺术品与奢侈品 装饰品、饮食器、丧葬器、礼器 铸造 铸造 元甘肃汪世显玻璃盏托 元张士城曹氏墓玻璃圭 铸造 明史可法墓玻璃带版 铸造 “科学中的艺术奇迹,艺术中的科学奇迹” 谢谢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发展缓慢,几起几落,学习过外国,也独立发展。对吹制技术似乎不以为然,坚持铸造,作品依附过玉石,模仿过瓷漆,始终是贵重的奢侈品和艺术品,都折射出往日世界的辉煌,在世界独树一帜。 然而,玻璃的价值被聪明的中国人大大的低估了,在古色古香地发展中,失去了创造辉煌的机会。 清代玻璃制造爆发过的短暂热情,是在奢侈腐败中度过的。尽管那些仿瓷、仿玉、仿漆的作品争奇斗艳,却似乎象征着一个可悲的结局。 《酉阳杂俎》:“千年积冰,结为颇黎”。 《太平御览》珍宝部将 “颇黎” 引《天竺记》:“大雪山中有宝山,诸七宝并生,取可得。唯颇黎宝生高峰,难得” 。 东汉王充《论衡》:“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 。 玻璃与社会生活 《魏书·西域传》:“波斯国,……出金、银……多大真珠、颇瓈、琉璃……”。 《周书·异域传》记载波斯出产“颇瓈、珊瑚、琥珀、琉璃”。 拂菻国“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瑠璃为之”。 “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天赞二年(923年)六月辛丑,波斯国来朝贡” —— 《辽史》 《册府元龟》卷九七0载“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据统计自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789),大食遣使39次。 -------参见黄时鉴主编《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咸阳王士良墓玻璃盘 句容玻璃碗 仙鹤观东晋墓 鄂城五里墩玻璃碗 北京西晋墓 览方贡之彼珍,玮兹椀之独奇, 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 其由来也阻远,其所託也幽深 。 ——西晋潘尼《琉璃椀赋》 文献记录玻璃时,明确提到许多了国家: 《魏书·西域传》载:“波斯国,……出金、银……多大真珠、颇瓈、琉璃……”。 《周书·异域传》载波斯出产“颇瓈、珊瑚、琥珀、琉璃”。 唐代拂菻国“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瑠璃为之”。 唐高宗时 “支汗郡王献碧玻璃”。开元六年(718年)康国遣使献锁子甲、水精杯、琉璃瓶、驼鸟卵。 《太平御览》引《南州异物志》 “琉璃本质是石,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状如黄灰,生南海滨,亦可浣衣,用之比须淋,但投之水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则不可释” 。 《抱朴子》载:“外国作水精椀,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 《魏书·大月氏传》 “(魏)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隋唐辽宋,外来玻璃仍是考古发现的大宗。 陕西隋代清禅寺出土 法门寺玻璃 吐尔基山 辽陈国公主墓玻璃 辽陈国公主墓玻璃 安徽无为北宋塔基 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 独树一帜的发展 中国自产玻璃中,吹制玻璃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目前所知大约在北魏。这是西方玻璃技术的传入后,改变了以往铸造方法的新突破。 传统吹制玻璃方法 李静训墓的玻璃器 “唐末,京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