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关健词:英山 茶历史 茶俗 茶艺术
一.英山茶历史
时值唐代,鄂东(笔者注:唐代,英山归湖北管治,时属鄂东地区)为著名的茶乡,当时鄂东的“蕲门”“团黄”与霍山的“黄芽”并称为“淮南三茗”(唐代鄂,属淮南节度),是宫廷贡品之一。“淮南三茗”因“色澄碧而清洌、气馥郁而沁芳”被列为贡品中的上品。据《唐代地理志》载:“蕲州土贡有茶,而其茶尤以蕲水为特著,蕲水茶又在县之北山”。北宋时,据《罗田县志》言:“石桥茶场,证以,而知乾德三年为建;英山之茶园岭、茶园河,皆当日之产地……”其中仅罗田石桥镇一地就卖茶55万斤,卖钱3.6万贯。
上述可知,英山茶兴于唐,盛于宋。但时至元、明、清三朝,屡遭兵乱,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英山几近成为鄂东主战场,民不聊生,衣食无助,茶工艺逐渐失传,至清末时“团黄”生产工艺多数人已不知晓。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安徽省产业调查》载:“英山产绿茶供北方各省,茶产颇盛,但营茶者多眼光短浅,只求蝇头小利;由河南、山东茶商来收购,本地茶号甚少,且制法不良,装璜不美,是以来商日少,销路日蹙。”至此,英山茶叶虽“邑境皆有”,但“仅供本地饮料”,虽“味不减六霍”,但未能生利,英山茶业也就开始衰败没落。
二.英山茶俗
1.敬茶习俗
英山人自古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便是真实写照。如何向客人敬茶便是英山人待客好客的最基本礼节和集中体现,因此敬茶就有许多讲究和内涵。首先,加水适中为敬,尤忌满碗茶;其二,茶叶以细为敬;其三,奉茶双手为敬,双手端碗,右手在前紧靠碗口,左手靠后托碗底,腾让出客人接碗的位置,以便客人接茶。
敬茶的茶俗关键体现在一个“敬”字上,英山人在这“敬”字上下足了功夫,以期能够让客人乘兴而来乘兴而归。
2.婚礼茶俗
民间婚俗中的茶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不移志(植)”之意。英山婚事中茶俗也是取此寓意,但形式更加丰富,从恋爱说媒到结婚生子,茶礼接二连三都有讲究。
英山人认为,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O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以茶为代表的婚礼茶俗千百年在英山人中广为流传。
三.英山茶艺术
1.茶歌
英山位于山区,盛产高山绿茶,人们采茶大多在山林中,在此生产条件下,英山茶歌应运而生。英山茶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兼容南北音型与英山方言俚语为一体,歌词文字多为广大群众的口头文字,随着歌唱者的方言吐字、语气、语音、语调的变化,茶歌的情感抒发则各有不同。英山茶歌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描写采茶贩茶,歌唱对象多为茶农,歌唱场景也多为茶园采茶的辛苦,如《小小茶树矮墩墩》唱的就是一天之中采茶到炒茶的茶事劳动;第二类,描写英山茶叶和茶园风光;第三类,描写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类茶歌在所有茶歌中所占篇幅甚多,其中尤以爱情类茶歌居最。如《茶乡情歌》《采茶姑娘》《茶春调》等都是直接描写郎情妾意的。如《相聚茶乡》《捧起香茶想亲人》等都是借茶抒怀,以茶表意,间接地抒发与友人间的亲密,对亲人的思念。
2.英山采茶戏
英山采茶戏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哦呵”之声的帮腔是主要特点,其声腔分为主腔,花腔两大类。其主腔高亢婉转、起伏跌宕,具有以眼起唱、男女分腔、音域宽、连续跳度大等特点。英山采茶戏在演奏时不用丝弦乐,伴奏锣鼓沿用采茶戏专用曲谱,唱词、念白、帮腔采用英山地方方言;唱法、身段以及独特的伴奏方式,很好的保留着原生态。与经过发展后的“东路花鼓戏”在旋律音列、主干音、音阶调式以及表演伴奏技艺等方面大不相同:既可以在舞台表演,又可以分散着唱坐堂戏,不拘泥于场地,表演方式灵活多变。
安徽戏曲研究家、史学家茆耕茹教授以及王兆乾教授、王邦荣教授等多次在剧种史料中提到“英山花鼓戏”(即英山采茶戏),对现流传于安徽宣城、芜湖,和江苏南部的南京、江宁等地的花鼓戏有着重要影响。
四.结语
英山茶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英山茶历史绵延千年,兴于唐盛于宋,声名远传;茶风俗特色明显,地域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茶艺术绚丽多彩,茶歌与茶戏是英山茶艺术的“双璧”。通过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英山茶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发展英山茶文化产业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广告创意学(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 慕课 章节测验 期末考试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中小学《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资料整理.docx VIP
- 武汉大学308护理综合历年部分考研真题汇编.pdf VIP
- 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31人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铁及其化合物 学案.doc VIP
- 个体工商户登记(备案)申请书.doc VIP
- 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docx VIP
- 工业领域视觉大模型落地实践.pdf VIP
- TNAHIEM 121-2024 创伤中心建设与设备配置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