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Core.pdf

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Core.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 * 钱建状 内容提要 中 外学者一致指出 糊名誊录制度的实行与完备 系宋代进士行卷之风消失的 、 , , 关键因素 但是 北宋仁宗朝以后 仍有一定数量的举子在大比之年前后 编辑文卷投献给 。 , , , 社会上 政治上 文坛上有地位的人 以期侥幸获解或及第 这种以科举为动机的行卷风尚 、 、 , , 在宋代的长期存在 对递嬗文学观念 网罗文坛人才等 有着一定的作用 , 、 , 。 关键词 糊名誊录 进士 行卷 一 程千帆先生的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行卷现象,认为 : 所谓行卷 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 写成卷轴 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 , , , 、 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 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 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 , , 的一种手段 唐代的科举考试采取了试卷不糊名的方式 使主试官得以审查应试者平素在学业上 。…… , 的表现 可能是九品中正制遗留下来的影响 另外 将自己的作品送请有地位 有学问的人看 希望 , 。 , 、 , 得到他们的揄扬或教益 这也原是古已有之的 不过到了唐代 文士们更利用了这种办法来为争取进 , 。 , 士登第服务 这就使之形成一种风尚 有别于通常的投送卷轴 而且出现了行卷这个专称 。 , , 。 并指出行卷之风消失,其原因在于,赵宋帝国建立之后,为了适应新政权的需要,将科举制度做了一 番修改。“试卷上的姓名既被糊没,笔迹又因重行誊录而无从辨识,因而采取誉望、事先加以推荐的方 式,就不再有存在可能性,而行卷的风尚也就 自然随之消失。” 由于著书体例的限制,程先生没有就 进士行卷风尚在宋代 自然消失的原因展开过多的论述,也没有就宋代进士行卷之风究竟消失于何时作 出明确的论断。这就给后来的中外学者继续开展此一方面的研究留下了空间。继程先生之后,日本学 者东英寿、高津孝,中国学者祝尚书等,皆力图以较丰富的材料来填补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 中所留存的研究空间 。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宋代进士行卷之风的消失,与糊名誊录法实施密切相关, 其时间下限当在宋代初期。“糊名法的实行对行卷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淳化三年 (992 )以后,几乎再 * 本文系 2010 年度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宋人行卷与文学》(10YJCZH 116 )成果。本文写作得到了祝 尚书先生、沈松勤先生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①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4 页。 ②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第 89 页。 ③ 东英寿有系列研究论文 《从行卷看北宋初期的古文复兴——以王禹 为线索》、《北宋初期的古文家与行卷—— 偁 从科举的考前活动看古文复兴的开展》、《欧阳修的行卷——着眼于科举的考前活动中与胥偃的关系》,收入其 《复古与 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