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画面(外两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角落?画面(外两篇)   六十年前,一九四九年,我十二岁,父亲受不了母亲整天嘀咕,准备带我们返回上海,想不到逃难的人潮一波波从基隆码头上岸,原来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军节节败退,五月二十七日,上海沦陷,父亲终于有了借口,不是他不肯带母亲回上海——从小生在苏州,长在昆山却喜欢上海的母亲,梦想从此破碎,她再也回不去上海。一直要等到三十八年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台湾开放探亲,民众重新可以返乡,母亲才回到上海、昆山和苏州……前后三次去回,她选择终老台湾,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一日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父亲就没那么幸运,他于一九七○年九月过世时只有六十九岁,特殊的年代,因战争而隔离的游子,谁也别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祖父母一一过世的时候,父亲不能回去奔丧,父亲过世,同样,浙江永嘉(温州)的乡亲,我想连讯息都无法得到,就算知道了,也只能仰天长啸。   当年身为农夫农妇的祖父母卖了田地供父亲读大学,怎想到他远去上海,再跨海渡台,一个长大了的儿子,战火隔绝两岸,父亲和祖父母再也没有缘分见面,连带着祖父母当然更见不到他们的孙子,我从生下来从未看过他们,所以祖父祖母对于我只是一个名词。   我生活在自己的一个角落。我的祖父母生活在属于他们的角落。台北和温州,各有老的一代和小的一代。明明有血缘关系,却因战争让两个家庭成为陌生人。这种诡异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只占着一个角落,角落里还有更多的画面,已经六十年了,仍久久挥之不去。   永难忘记的一个画面是隔壁孙伯伯吊死的场景。他因一个人渡海来台,住在公家配给的宿舍里,和照顾他生活的年轻女佣发生了关系,把女佣的肚子搞大了,孙伯母就在那节骨眼上,从大陆逃到香港,办了许多手续又从香港千里迢迢来到台北,找到先生的家里还来不及兴奋,竟然发现先生藏着怀孕的小女人,一夜争吵的结果,第二天清晨孙伯母醒来看到自己的先生悬梁而死,身子早已冰冷,孙伯母从此守寡,她变成一个脸上再也没有笑容的人。有时我会在福州街蔡万兴饭店看见她弯着腰的身影,九十多岁的她显得格外孤零,她总是一个人吃饭,然后独自离去。   时移景迁,今天,没有人会觉得婚外情有什么大惊小怪,可在六十年前,那是严重得天都会塌下来的事情,孙伯伯就是受不了那压力自杀身亡,而孙伯母罪不在她,但因先生死了,她深感自责,她恨自己吵闹不休,她把所有的罪过揽在自身,自此,不快乐成为她的注册商标。   孙伯伯死时三十五岁,孙伯母当时只有二十九岁,她一生未再婚。她的幸福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埋葬在一场战火里,要不是战乱,她和先生不会分隔两地,更不会突然多出这么一个怀孕的小女人。   还有一个画面也常在我心头涌现。那时农复会成立不久,引进不少留美的归来学人,其中有一对年轻夫妇,都在农复会服务,他们租了对门林伯伯家的一个房间。那时可能因为克难年代的关系,一般住家还不十分讲究卫生,看在这对年轻夫妇眼里,他们显然有太多的不放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天天把消毒挂在嘴上,厨房厕所里的每一样用品都要消毒,每次吃饭之前,不但碗要消毒,筷子也要消毒。这么爱清洁的一对夫妻,后来从宁波西街搬到南昌路一幢新盖的二层楼建筑,夫妇俩请林家四千金和我到他们家吃饭,仍然不停地在厨房里消毒各种餐具,原来环保观念早就深植在他们心中。后来他们回台服务三年期满,又返回美国,从此再也没有他们的音讯。   在王永庆一九五四年成立台塑公司之前,塑料已经是一件让人产生好奇的新原料。原来,爸爸虽在北一女中教英文,以及后来转到南昌路、公园路(现烟酒公卖局对面)口的樟脑局服务,但他其实一直想做贸易,所以经常有国外的各种样品和商品目录邮寄到他的信箱(爸爸在那么早的年代,就在台北博爱路邮政总局开了信箱,直到一九七○年过世,他仍租着邮政信箱)。塑料品是那个年代当红产品,那也是尼龙、达克龙、帝特龙、特多龙、毛丽龙、爱丝龙和什么龙流行的年代,连男人穿的衬衫常常都是半透明的尼龙做成的,因为半透明,人们还喜欢在上衣口袋里放一张百元大钞,以示自己是有一些钱的人。   那是多么贫穷的克难年代,口袋里让人看到放着钱,当然表示是一种炫耀,甚至于家里用的家具,或书籍杂志上都要上一层胶,一切要看起来光光亮亮的。后来台湾流行的磁砖文化,也是因为磁砖有一种光亮度,东贴西贴,许许多多建筑物墙面都贴着磁砖,配上一面红门,家家户户如此,一直要等到外国观光客嘲讽“到了台湾像是一脚踩进厕所里”,磁砖文化才逐渐退潮,连带着书籍和杂志开始改用雾光,用到几近浪费的铜版纸,才为大家知晓那是一种缺少质感的纸张。   塑料统治台湾超过五十年,一直到今天,塑料碗、塑料杯无所不在,塑料袋更是如影随形,想丢也丢不掉,而我们还必需承认,塑料用品明知它会溶解毒素,但人们似乎已经离不开它了。   六十年,隔了六十年,我已经七十二岁了。台湾,从克难年代走来,经过繁华、富裕,开始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