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地球动力系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活动最强的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90%中源地震及几乎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于此。释放的总能量约占全球能量的76%。 该带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大,地震频次高,地震震级大(达8.9级)。 为什么会发生中、深源地震? 当冷的刚性岩石圈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由于其下插速度较大,深部物质来不及对它马上加热、同化,因此这种刚性的下插板块常可到达很深的地方仍保持较强的弹性或脆性。 在俯冲产生的机械力的作用下,俯冲板块内部发生断裂和变形,便可以产生中、深源地震。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为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地震释放总能量约占全球22%。 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大陆上则沿狭长的裂谷系分布。 地震带宽度窄,全部为浅源地震,地震活动频次及震级均不及上述两地震带。 板块边界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 各类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特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 板块边缘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分离型及平错型板块边界附近,岩石变形以断裂为主,但在汇聚型板块边界附近,岩石变形异常强烈,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常可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即造山运动)。 俯冲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及南美西部的安底斯山系; 碰撞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较古老的巨型褶皱山系,如天山、祁连山、阿帕拉契亚山脉等,也都是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俯冲、碰撞作用下形成的。 造山带--褶皱山系 大陆-大陆磁撞造山的发展过程 (四)板块构造与表层地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表面的表层地质作用与地表的地形及气候条件直接相关。 但地表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演变受构造运动的制约,与板块活动的关系密切;即板块活动能引起地表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及变迁。 地表最主要的剥蚀源地是高大的褶皱山系,其形成一般与汇聚型板块边缘的俯冲、碰撞有关。 地表最重要的沉积盆地是大陆裂谷系盆地和海洋,其形成也是板块活动演化的结果。 大陆裂谷系是大陆内部出现的一些大规模的线性、拉张断陷型盆地,地貌上常表现为一系列大型深陷的湖泊,如东非裂谷、贝加尔裂谷等。 首先发育大陆裂谷系,如东非裂谷,为洋脊发育的胚胎期。 大陆裂谷继续发展,则沉积盆地进一步变大、变深,中间部位出现新生洋壳,成为狭窄的原始海洋,如亚丁湾-红海。 威尔逊旋回 大陆破裂和分离的阶段以及增长板块边缘的发育 原始海洋继续发展(即海底扩张),便可形成宽大的海洋,如大西洋; 这时的大洋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是地表沉积最发育的场所,可形成巨厚沉积物。大陆与大洋一侧同属一个板块,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随着海底扩张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具有海沟的俯冲边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的太平洋。 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并成为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 在碰撞过程中,由于大陆板块的形状差异,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 上述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多数人主张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可能是地幔对流; 每一个大型的板块,相应有一个对流循环系统。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 热点 地幔对流对板块驱动机制的解释初看比较合理,但实际存在不少问题: 在密度、粘度都很大的地幔中究竟能不能发生大规模的物质对流? 其对流速度能否达到或超过板块运动的速度? 上田城也(1975)、哈伯(1975)等人强调重力的作用,他们还通过计算认为板块从洋脊到海沟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前缘的不断冷却、下沉和顺坡下滑所引起。这种下沉拖拉力比洋脊的推挤力大得多,并足以引起现今板块运动速率。 关于板块驱动机制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板块构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终极真理,它只是当代地质学对地壳或岩石圈演化规律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能解决或解释的难题。 可以预料,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也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发展。 第三节 板块构造 作为海底扩张说的自然引伸,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