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医学演示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自两旁(阴池、阳池)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30-50次。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 应用: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合阴阳多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 * 20.十宣(十王) 定位: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掐法掐之,称掐十宣。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作用:醒神开窍。 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作用。对惊风、高热、昏厥等,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合用。 * 21.老龙 定位:中指甲后一分处。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掐5次,或醒后即止。 作用:醒神开窍。 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用于急惊风或高热抽搐等。 * 22.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掐5次;揉50次。 作用:降逆止呕,升提止泻。 应用:(1)揉右端正能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功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2)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 * 5.牙关 定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曰按牙关或揉牙关。5-10次。 作用:开关窍。 应用:临床对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多与按颊车、承浆、人中等合用。 * 6.囟门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推或揉均50-100次。 作用:镇惊安神通窍、止头痛头晕。 应用: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 7.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 8.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推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 第二节 躯干部穴位 1.乳根 定位:乳下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见乳旁穴。 * 2.乳旁 定位:乳外旁开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 3.胁肋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 4.腹 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 5.脐 定位: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次;摩5分钟。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应用: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食积、肠鸣、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 6.丹田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 7.肚角 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3-5次。 作用:止腹痛。 应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

文档评论(0)

liuha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