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戊戌变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从维新人士的主要言论看,其思想可以归纳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与洪仁玕和洋务派相比,资本主义特点如此鲜明,自然要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反差和矛盾。 * 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帝早逝,没有留下后代,于是从咸丰兄弟的后代中选中了载恬,即位为光绪帝。自幼便受到慈禧管制约束的光绪虽然比较懦弱,甚至于“慑于积威,见太后辄战栗而已。虽亲政不敢自主”,但毕竟年岁不大(此时26、7岁),还有一些要做有为君主的心态,1891年起还开始学习英文,希望了解西学,也曾因为《马关条约》的割地而放声痛哭,认为“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倒是容易与康有为走到一起。早在1895年,第一次看到康有为的上书时,就颇为振奋,“有改革之志”,曾让人把康有为的上书抄录四份,一份上呈慈禧太后,一份放军机处抄发各省督抚将军议处,两份留给自己(一份留乾清宫,一份存勤政殿以便于随时阅览)。1898年初,康有为的再次上书又使他激动起来,维新变法活动便在光绪的紧锣密鼓下进一步展开了。 * 奕忻阻止的理由是: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 康有为侃侃而谈变法的必要性,并提出变法可效仿日本。此后又呈上《日本变政记》。 问题:维新派要学习西方变法,有最富之国美国、有最强之国英,何以要仿效新崛起的日本? 康有为的认识: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翁同和将召见情形报告给光绪帝,并加以保荐,光绪帝遂命康条陈所见。 康有为在奏折中强调要“明定国是” ,形象地将“定国是”比喻为船上的舵、罗盘的针,没有它,无以定航向,船不能行驶。并提出要仿效日本“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全新的政治机构。光绪皇帝看了这个奏折非常满意,“置御案,日加披览”,“变法之志更决”。 * 维新时期的遗产 旧式私塾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男人喜欢的 不住把玩的三寸金莲 北洋师范女学 堂成立纪念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①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 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②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③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④维新时期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 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⑤维新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⑥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的,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项目 明治维新(19中) 成功 戊戌变法(19末) 失败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国际环境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1)自由资义时期 2)西方侵略中国 (有利的国际环境) 1)向帝义过渡阶段 2)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幕府封建统治分化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势力较强大顽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实力强大,策略得当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强寄望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新天皇政府,大力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顽固派强大,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思考角度: 1、社会背景 2、国际环境 3、领导力量 阅读与思考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

文档评论(0)

178****4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