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激趣的几种方法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激趣艺术,把课堂教学的某一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高潮叠起”的课堂教学,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必须掌握激趣的艺术技巧,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一、游戏竞赛激趣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夺红旗、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如在教学《贴鼻子》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环节: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没有鼻子的娃娃脸”,邀请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当其他同学做游戏时,下面的观众激动得为他指点迷津。通过游戏再进行写作,有了实践活动的经验,写作的难度降低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
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情色彩强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不美?”“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说:“我们要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先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将两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并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再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并读出“红掌拨清波”。“请同学们再练读几遍。”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在谈体会时,一位女生说:“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中快乐地游。”另一个学生说:“我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姿态和美丽的颜色。”这样,学生们越读越爱读,越读对课文内容体会越深刻。在读中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教学不断推向高潮。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模型、标本、投影、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以及教师的语言等适宜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变文字为图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加速学习进程。
如《拾贝壳》一课,文章介绍了金山卫海边,孩子们拾贝壳的故事。文中介绍了螺蛳壳和扇贝的壳,但是同学们对贝壳的兴趣不止停留在课文里,因此,老师在课外搜集制作了许多贝壳的照片和信息,让学生了解、积累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设疑激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设问:“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通过故事谈话设疑,巧妙地突破难点:“同学们静下来,听老师讲个故事,一个孩子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位小朋友仍旧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小朋友才发现自己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对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少放了米。”“他按老办法办事。”……“那么以烧饭这件事联系到课文,是不是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并举出了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在课文的课题上设疑,激发创新兴趣;要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知难而进,迸发智慧的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