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重量法 (1)当场重量; (2)更正重量:首先统计出全部食物团中各成分个体数( 残余个体也按完整个体计之), 然后按预先测定的各成分每个个体的平均重量, 换算出该种成分全部个体的重量,即更正重量。 7. 饱满总指数与饱满分指数 ⑴饱满总指数与更正饱满总指数: 胃含物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更正重量 ×10000/体重 ⑵饱满分指数与更正饱满分指数: 胃含物某成分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某成分更正重量 ×10000/体重 8更替率 (%) 指胃含物中各种类的更替。 更替率=(增补率+减失率)/2 增补率 (%)= 新增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种类所增加的重量百分比 减失率 (%)= 消失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种类所减少重量百分比 9选择指数 鱼类胃含物中某一食物的百分数与食饵基础中这一食物百分数的比值。 E =Ri/Pi 式中 ,E :选择指数 ; Ri :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 Pi :食饵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 另一种公式 E=(Ri- Pi)/(Ri+ Pi ) 式中,E ——选食指数 ; Ri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Pi食饵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 参数值从-1.0(对某种饵料完全不选食或无法获得) 至 +1.0(对某种饵料总是选食) 间变化。 四、消化度和密度指数的分析 (一)消化度的等级划分 消化度是指饵料的消化程度,也就是鱼类的消化能力大小。通过消化度可以判断鱼类是刚进食或已经摄食过一段时间,或其消化能力的强弱大小程度。 将消化管分前段和后段进行对照,通常对消化度分三个等级: Ⅰ级—食饵生物的个体外形较完整; Ⅱ级—食饵生物的外形不完整,已处于可分辨的程度,属半消化状; Ⅲ级—强烈的消化,食饵生物已完全消化,仅剩下难以消化的部分,如眼球、脊骨、耳石、鳞片等残骸。 (二)消化度系数的计算 鱼类的消化程度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K=C/Q 其中,K为消化度系数;C为食物团更正重量;Q为食物团实际重量。 (三)食饵密度指数的计算 在判断各类鱼类胃含物样品时,同时顾及该食物成分的重量和出现频率的关系。将某一类食物的重量(%)乘以该成分的出现频率(%),再开平方,如下式: (三)依据所摄食的饵科种数划分(2类) 1.广食性鱼类 以广泛觅食各种饵料生物的鱼类,食谱范围很广,适应环境波动的能力比较强。如大黄鱼摄食对象近 100种之多,带鱼的饵料种类有40~60种。 2.狭食性鱼类 少数鱼类仅分布于某一特定水域,专门猎食某些植物或动物性的饵料,其口器和消化功能较为特化,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激烈的变化。如咽管鱼、海龙、海马等。 (四)依据鱼类捕食性质划分(2类) 1.温和性鱼类 一般以小型浮游动植物、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或有机碎屑、动物尸体等为食的鱼类,如鲻鱼、鮻鱼、鳀鱼、沙丁鱼等。 2.凶猛性鱼类 这类鱼牙齿锐利,游泳迅速,以追捕其它较小的鱼类、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带鱼、海鳗以及鲨鱼,后者体长可达12m,性极凶残,牙齿尖锐,能撕咬大型鱼类或哺乳动物。 (五)依据鱼类捕食的方式划分(5类) 1.滤食性鱼类 专门过滤细小的动、植物为食的鱼类,它们以鳃耙细密、牙齿发育较弱为特点,食物直接从口咽处进入胃肠消化,如鳀鱼等。 2.刮食性鱼类 鱼类以独特的牙齿和口腔结构,专门刮食岩石上的生物,特别以门牙为发达,如鲀科、鹦嘴鱼等。 3. 捕食性鱼类 以其游泳迅速、牙齿锐利为特点,能迅速、准确追食猎物并一口吞入胃中,如带鱼、海鳗。 4.吸食性鱼类 它们以特化的口腔形成圆筒状,专门将食物和水一同吸入口腔中,造成吸引流,将小型的动植物饵料吸入胃中,如海龙、海马等。 5.寄生性鱼类 以其寄主的营养或排泄物来养育自己,如角鮟鱇的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体上吸取营养。 小结 1、鱼类食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2、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 3、划分鱼类食性类型的五种方法。 第二节 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更替 一、鱼类食性的变化 鱼类的食性随着年龄、季节、海域甚至昼夜而变化。 二、鱼类摄食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 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比较稳定,变化程度很少,显示出摄食的稳定性,如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变化较大,食饵的变化十分明显。如带鱼、大黄鱼常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出现食饵组成的变化,呈现可塑性。 依据鱼类摄食的稳定性程度,可分为: 1.高稳定性鱼类 这一类型的鱼类通常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它们常组成巨大的群体进行摄食活动。 2.高可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