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污水处理新技术
主要讲述内容
绪论
水体颗粒物总论
聚合铝高效絮凝剂作用原理及应用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气浮法水质净化技术
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微生物降解作用
提交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效果的生物技术措施
改良的活性污泥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
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生物降解的动力学等)
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环工教指委推荐(福州大学)内容:
氧化物工艺
膜处理技术
光催化氧化和反应器
现废水处理厂站的设计
1、水体颗粒物总论
1.1 颗粒物的分类与特征
颗粒物分级与表征的现代方法
2、水处理常用的仪器、设备及测试
3、聚合铝高效絮凝作用原理及应用
3.1 聚合铝高效凝聚絮凝作用原理
聚合铝合成工艺技术路线
3.3聚合铝研制与发展
4、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膜材料及膜种类
4.2 浓差极化及膜污染
4.3膜清洗
5、改良活性污泥法
5.1化沟活性污泥法
5.2 A-B活性污泥法
5.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4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的变型遇应用
(ICEAS、CASS、DAT-IAT、MSBR、氧化沟型SBR)
5.5 OCO法与BIOLAK法
5.6料活性污泥法
6、厌氧生物处理
6.1 UASB
6.2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6.3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6.4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
7、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7.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
7.2 生物强化技术
8、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8.1 合成有机物的种类及特性
8.2 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去除途径和机理
8.3 微生物在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9、提高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效果的生物技术措施
9.1 常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9.2 采用共基质条件改善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
9.3 优化污泥驯化方法提高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去除能力
采用厌氧预处理改善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9.5提高常规生物处理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其它措施
10、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10.1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
10.2生物强化技术
10.3过滤
10.4吸附
10.5离子交换
10.6高效氧化工艺
11、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11.1概述
①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②废水深度处理的应用范围
11.2.深度处理技术
①二级处理后妃废水中的残余成分
②深度处理技术的分类
12、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参考教材
eq \o\ac(○,1)《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张忠祥、钱易主编,顾夏声、胡纪华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eq \o\ac(○,2) 《废水生物处理》第二版-----【美】C.P.leslie Grady,Jr Glen T.Daigger Henry C.Lim(著),张锡辉、刘勇弟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eq \o\ac(○,3)a.《水污染控制工程》-----赵庆良,任南琪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b.《水污染控制工程》-----张希衡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eq \o\ac(○,4)《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技术原理》-----(上册)汤鸿宵、钱易、文湘华等著;(下册)钱易,汤鸿宵,文湘华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eq \o\ac(○,5)《排水工程》(下)-----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eq \o\ac(○,6)《活性污泥生物学与反应动力学》-----张自杰、周帆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水体颗粒物总论
颗粒物的分类和特征
1.1.1 颗粒物的范畴
在自然界的天然水体和水处理流程中的工艺水体都含有形形色色的颗粒物。是指比溶解的低分子更大的各种高分子或多分子的实体。
水处理工程学家常指?1~100μm的胶体物质。
水化学家则认为包括<0.1μm的分散胶体和高分子化合物。
水中的非水杂质,按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粒度小于1nm的化合物,其分子量将大约小于1000,包括所有的小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是经典化学的研究对象。对于水质,它们既包括生物和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又包括所谓微污染物,例如重金属、N、P化学品等,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成分。另一类是粒度大于1nm的杂质,统称颗粒物。它们本身即可成为污染物,而重金属较易与微污染物相互作用成为共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微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循环归宿。它们是胶体和与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环境水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有生命的生物吸附和颗粒物除细菌、蓝绿藻等之外,近年更引起重视的是病毒,水生病毒对人体健康至为重要,近期发现,天然水体每毫升有似病毒颗粒达2.5×108个,比以前报道的大103~107倍。
1.1.2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颗粒物与溶解的低分子相比,最大的
文档评论(0)